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10:39
  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是生产经营者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可货币化之无形价值,故诋毁商誉之举止到底能够对生产经营者的商誉带来多大的损害,是需要实证和衡量才能得出的,本罪规定的损害或后果严重正是一种评估诋毁声誉行为之实效的定性表达,危害行为只有在达到了该种结果时才应定罪;故对散布虚伪事实行为的实效性判断以及对行为人的处罚,不得凭主观臆断猜测,而应根据客观事实,比如行为的方式、因果联系等。那么,如何对行为人进行归责和处罚呢?我们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可知,此罪是一个“行民刑交叉”既有现实性,亦有规范性的综合问题。本文以因果联系作为主线,就能够将该危害行为的行政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予以客串;考虑到此类损害行为若构成犯罪,在构成要件上需要量的标准,那么利用因果联系就更为便利阐述。一是将行为与损失限定于直接的因果联系上,在无法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生产经营主体损失的合理怀疑时,不得对捏造散布虚伪事实的行为人随意定罪科刑;二是在直接因果联系上,要考虑到此犯罪行为的受害人,必需对其受到的损失负有“自救义务”,三是“自救义务”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即此类行为所致损失一定有一个过程,并且损失额度也有一个逐渐累...

【文章页数】:3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
第2章 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罪概述
    2.1 损害商誉罪之客观构成要件分析
        2.1.1 危害行为
        2.1.2 危害结果
    2.2 损害商誉罪之主观构成要件分析
        2.2.1 损害商誉罪的主观方面分析
        2.2.2 散布行为人的主观心态分析
第3章 损害商誉罪的认定方式与定罪证明标准
    3.1 立法中对该罪的证明标准
        3.1.1 证据确实充分、排除合理怀疑
    3.2 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证明标准
        3.2.1 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
        3.2.2 司法实践中对该罪证据不足撤案的情形
第4章 损害商誉罪的责任承担
    4.1 被侵害生产经营者的“自救义务”
        4.1.1 立法规定的“自救义务”
        4.1.2 本罪中被侵害生产经营者的“自救义务”
    4.2 责任承担与“自救义务”的关系
        4.2.1 行为人应承担的责任分析
第5章 损害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罪立案标准的问题
    5.1 立案标准的认定及其问题
        5.1.1 直接损失与停业停产分析
    5.2 网上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行为的属性
        5.2.1 网络自身的特点
        5.2.2 行为人网络散布的主观恶性分析
        5.2.3 商业领域的言论自由
第6章 完善对损害商誉行为的规制措施建议
    6.1 对自然人或者其他法人的规制措施
        6.1.1 完善相关立法
    6.2 对商业竞争主体的规制措施
        6.2.1 制定市场退出机制
    6.3 完善该罪的立案追诉标准
        6.3.1 提高直接经济损失数额标准
        6.3.2 删除“利用互联网……”规定
        6.3.3 合理解决立案追诉标准之间的问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7769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7769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d3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