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3 17:22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能过剩日益成为河北省建设“工业强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大难题,同时也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目前,在河北省的各大产业当中,无论是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还是在光伏产业、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当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传统工业大省的河北省,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钢铁产量持续增长,成为我国钢铁产量最大的省份,占据全国钢铁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还出现了钢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第二,河北第三”的说法。然而,自从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比较缓慢,经济整体下行压力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钢铁的需求量都有明显下降。在钢铁的供给量持续增长而需求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河北省的钢铁行业就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具有结构性过剩和阶段性过剩并存的特征。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给河北省钢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首先,由于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的销售额逐年下降,利润率大幅度下滑,很多钢铁企业持续亏损;其次,在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很多竞争力较小的中小型钢铁企业被兼并甚至破产,大量工人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这样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增加社会的负担;最后,作为钢铁大省,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必然会给河北省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由于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了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使得河北省的空气质量连年下降,雾霾天气愈来愈多,最终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危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面临着承接北京和天津产业转移的重大任务,要实现在承接这些产业的同时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河北省必须解决产能过剩这一难题,因此,从钢铁行业角度研究河北省的产能过剩问题,对治理河北省产能过剩,促进河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使河北省从钢铁大省转变为钢铁强省,推进河北“工业强省”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产能过剩的基本理论,在对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及产能过剩现状、特点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并借鉴国外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本文从以下七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产能过剩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概述。这部分首先界定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指标及特征,分析比较了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产量过剩等概念,提出了这些之间的异同点。同时,介绍了产能过剩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投资过剩理论和软预算约束理论。第二部分:河北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钢铁行业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体系确立阶段、行业反复调整阶段及新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优势和不足。第三部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以及产能过剩的危害等相关内容。第四部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这部分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既包括政府的投资冲动,产业发展政策不合理;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供需矛盾严重失衡;又包括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同质化、片面追求规模竞争效应等原因。第五部分:国外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日本两个国家产能过剩的历史和治理产能过剩的方法和措施,总结了其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外产能过剩的治理带给我们的启示。第六部分:推进河北省钢铁行业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这部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主体治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绿色GDP考核机制、完善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强化过剩产能的跟踪治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和提升品质绩效、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第七部分:结论。这部分对论文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并且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河北省 钢铁行业 产能过剩 成因 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3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引言13-20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13-14
  • 1. 研究背景13
  • 2. 研究意义13-14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 国外研究现状14-16
  • 2. 国内研究现状16-17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17-19
  • 1. 研究内容17-18
  • 2. 研究方法18-19
  • (四) 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19-20
  • 1. 论文重点19
  • 2. 论文难点19
  • 3. 论文创新点19-20
  • 一、产能过剩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概述20-30
  • (一) 相关概念界定20-26
  • 1. 产能过剩的内涵及评价指标20-24
  • 2. 产能过剩的主要特征24-25
  • 3. 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产量过剩的比较25-26
  • (二) 相关理论研究26-30
  • 1. 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理论26-27
  • 2. 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27-28
  • 3. 投资过剩周期理论28
  • 4. 软预算约束理论28-30
  • 二、河北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30-35
  • (一) 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历程30-31
  • 1. 体系确立阶段(1949—1978)30
  • 2. 行业反复调整阶段(1979—2000)30
  • 3. 全面深化阶段(2001—至今)30-31
  • (二) 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优势31-32
  • 1. 历史悠久、门类齐全31
  • 2. 具备行业规模优势31-32
  • 3. 拥有完备的各类钢铁生产系统32
  • 4. 国内领先的钢铁工业技术水平32
  • (三) 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不足32-35
  • 1. 产业布局不合理32-33
  • 2. 产业集中度低,规模较小33
  • 3. 产品质量低且产品附加值低33-34
  • 4. 资源控制力弱,资源进口依存度高34-35
  • 三、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35-39
  • (一) 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35-36
  • 1. 低产能利用率35
  • 2. 低利润率35
  • 3. 高负债率35-36
  • (二) 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特征36-37
  • 1. 产能过剩的结构性特征36-37
  • 2. 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特征37
  • (三) 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危害37-39
  • 1. 行业波动风险增加37-38
  • 2. 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遭到破坏38
  • 3. 国际贸易摩擦频繁38-39
  • 四、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39-44
  • (一) 政府层面39-40
  • 1. 政绩考核体系的误导39
  • 2. 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39
  • 3. 产业发展政策不合理39-40
  • 4. 预算软约束40
  • (二) 市场层面40-43
  • 1. 供需矛盾严重失衡40-41
  • 2. 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41
  • 3. 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41-42
  • 4. 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信息共享平台42-43
  • (三) 企业层面43-44
  • 1. 企业投资预期扭曲43
  • 2. 产品同质化程度高43
  • 3. 技术水平落后43
  • 4. 片面追求规模竞争效应43-44
  • 五、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44-49
  • (一) 美国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44-45
  • 1. 美国产能过剩的历史考察44
  • 2. 美国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44-45
  • (二) 日本的产能过剩与应对措施45-46
  • 1. 日本产能过剩的历史考察45
  • 2. 日本应对产能过剩采取的措施45-46
  • (三) 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46-47
  • 1. 加大财政投资46
  • 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46
  • 3. 加强政府采购力度46-47
  •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47
  • (四) 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的启示47-49
  • 1. 明确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地位47
  • 2.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度创新47
  • 3. 适度扩大内需47-48
  • 4. 建立准确的信息发布制度48-49
  • 六、推进河北省钢铁行业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49-54
  • (一) 政府层面49-51
  • 1. 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绿色GDP考核机制49
  • 2. 完善财税管理体系,规范政府投资行为49
  • 3. 完善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法规体系49-50
  • 4. 重拳治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50-51
  • (二) 市场层面51-52
  • 1. 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扩大有效需求51
  • 2. 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51
  • 3. 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51-52
  • 4. 利用大数据平台,强化过剩产能的跟踪治理52
  • (三) 企业层面52-54
  • 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和品质增效52
  • 2. 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52-53
  • 3.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53
  • 4. 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61
  • 后记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发改委多管齐下治理产能过剩 小心成为这轮调控的牺牲品[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48期

2 程远;;产能过剩是伤害还是动力[J];财经界;2005年05期

3 巴曙松;;银行是否为产能过剩买单?[J];长三角;2006年03期

4 ;我国将强化产能过剩行业预警机制[J];钢铁研究;2006年01期

5 程硕;陆文军;;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亟待降温[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6年02期

6 伊言;;中国将加强产能过剩行业市场供需预警[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年01期

7 ;2006年国家重点治理产能过剩[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6年01期

8 康励锋;郭巍;婕思;及轶嵘;梁莹莹;;产能过剩,谁的灾难?[J];当代经理人;2006年02期

9 齐薇;;产能过剩行业将迎整合浪[J];今日工程机械;2006年01期

10 魏刚;;调控产能过剩政府应找准角色[J];中国投资;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A];全国冶金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先进工艺与设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通知[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3 周炼石;;中国产能过剩的政策因素与完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4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A];中国生产资料流通发展报告(2009-2010)[C];2010年

5 王志伟;;我国的产品过剩、产能过剩与经济结构调整[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6 ;国家将出台“关于化解产能过剩指导意见”[A];浙江造纸(2013年第2期总第143期)[C];2013年

7 张晖明;;对当前“产能过剩”判断的深层分析和政策建议[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8 徐占忱;;过剩产能治理有待于继续深化改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年

9 马泽民;;产能过剩无悬念 协同减量有担当[A];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C];2013年

10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07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四大任务[A];地市级投资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桂俊松;产能过剩不完全是坏事[N];中国汽车报;2002年

2 卢敏堂;抑制产能过剩金融能有几道墙[N];中国企业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杜文;无效产能过剩是汽车产业症结所在[N];中国企业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李晓海;产能过剩影响几何[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6年

5 本报特约评论员 卢敏堂 作者是金融业评论专家;抑制产能过剩金融能有几道墙?[N];民营经济报;2006年

6 王岳平;“产能过剩”为何还会出现价格上涨[N];南方日报;2007年

7 张泽伟邋胡梅娟;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N];威海日报;2007年

8 中华;陶瓷业:在产能过剩阵痛中前行[N];消费日报;2006年

9 张晓晶;产能过剩并非“洪水猛兽”[N];学习时报;2006年

10 笑戈;为产能过剩叫好[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日旭;我国产能过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2 何彬;基于窖藏行为的产能过剩形成机理及其波动性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艳芳;退出壁垒与产能过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骋;产业国际分工地位与产能过剩联系程度的测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年

3 赵e

本文编号:363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ongshangguanlilunwen/363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6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