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30 11:15

  本文关键词: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诗心铸史
多元宗教文化视野下的“胜芳现象”
中国“兰西格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
清朝治理湘西研究(1644-18
西方科学与宗教关系理论研究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
“苯加”与“米仓”
流动社会的秩序
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
半参数可加模型的岭估计
随机利率下可转换债券的定价模型
金属纳米结构异常透射及二维平板光
二维有机准晶光子晶体激光器的设计
内蒙古盛乐植被恢复实验示范区人工
滇西北藏区野生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
基于GIS的阿坝州藏族和羌族大骨
水库分层取水及其水温变化试验和数
同伦理论在逼近论中的研究与应用
个人资产规划分析
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模型及应用
中国石油进口分析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9页

导论第19-30页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9-21页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21-26页

 三、研究方法第26-28页

 四、论文的创新点第28-30页

第一章 宜居城市建设是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运动的新阶段第30-43页

 第一节 “苏联模式”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第30-36页

     ·建国初期的城市化思想:先生产后生活第30-32页

     ·工业发展主导城市化进程第32-33页

     ·建国之初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特点第33-36页

 第二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第36-38页

     ·发展经济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第36-37页

     ·发展经济极端化导致城市社会、生态问题突出第37-38页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下的中国城市化第38-43页

     ·新型城镇进程以“可持续发展”发展理念为指导第38-40页

     ·宜居城市:新世纪中国城市建设的目标第40-43页

第二章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主体必须是联合的城市劳动者第43-67页

 第一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不能以资本为主体第43-55页

     ·劳动价值论——城市劳动者的经济观第43-47页

     ·城市异化,城市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的缺失第47-52页

     ·城市——“市民的联合体”第52-55页

 第二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城市的劳动者第55-60页

     ·城市劳动者的概念和分类第55-57页

     ·城市经济发展成就由城市劳动者创造第57-58页

     ·城市文化发展成就由城市劳动者创造第58页

     ·中国的革命为确立城市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开辟了道路第58-59页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根本保证第59-60页

 第三节 宜居城市建设的综合性要求劳动者的联合第60-67页

     ·自主劳动者的联合优于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在资本所有支配下的协作第60-61页

     ·自主劳动者联合的前提:劳动力个人所有权与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第61-63页

     ·劳动者自主联合的协作创造更大的集体力第63-65页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根本保证第65-67页

第三章 中国以劳动社会主义指导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工作第67-91页

 第一节 中国城市建设历史的特殊性第67-71页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以官僚为主导第67-68页

     ·我国皇朝时期城市的宜居性分析第68-69页

     ·我国皇朝时期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第69-71页

 第二节 资本主义宜居城市建设的历史和理论第71-76页

     ·以资本为主体的城市建设历史第71-74页

     ·资本主义的宜居城市建设思想和理论第74-76页

 第三节 中国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宜居城市建设之路第76-81页

     ·近代我国城市建设的变化历程第76页

     ·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变化的内容和特点第76-78页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第78-79页

     ·外国垄断资本的入侵与对中国城市经济政治的控制第79页

     ·城市中的买办和殖民地意识第79-80页

     ·城市自由资本势力之弱小第80页

     ·城市建设中的小市民意识第80-81页

 第四节 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改造理论第81-91页

     ·马克思论城市的起源第81-83页

     ·大卫·哈维从马克思主义对城市问题的研究第83-86页

     ·苏联城市建设理论中的旧城改建思想第86-90页

     ·“苏联模式”城市建设的局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90-91页

第四章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经济矛盾系统第91-125页

 第一节 当前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91-101页

     ·城市农民工——旧制度与体制壁垒亟待突破第91-92页

     ·城中村现象——特别值得深思的城市功能第92页

     ·城市社会阶层分化——稳定与发展的隐患第92-93页

     ·城市从竞争走向协作——区域发展急需战略转型第93页

     ·城市环境污染——形势异常严峻第93-95页

     ·房地产业畸形发展是“不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推手第95-98页

     ·宜居城市建设缺少文化内涵第98-99页

     ·少数民族地区宜居城市建设中文化冲突第99-101页

 第二节 中国城市经济矛盾系统第101-110页

     ·公有制经济第101-104页

     ·官僚资本第104-106页

     ·国外资本第106-107页

     ·私有资本第107-108页

     ·小农经济第108-110页

 第三节 城市主要经济矛盾主导宜居城市建设模式选择第110-118页

     ·公有制经济主导下的宜居城市建设模式第110-113页

     ·官僚资本主导下的宜居城市建设模式第113-115页

     ·国外资本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处于辅助地位第115-116页

     ·民营资本在宜居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第116-117页

     ·小农经济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处于被排挤的地位第117-118页

 第四节 市民意识缺失不能满足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第118-125页

     ·我国市民社会尚未形成第118-119页

     ·城镇化进程中市民的责任意识缺失第119-120页

     ·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主要障碍第120-121页

     ·我国城市公民市民意识培育第121-122页

     ·失地农民的市民意识培育第122-123页

     ·市民意识的缺失对宜居城市建设的影响第123-125页

第五章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体系框架第125-152页

 第一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监督体系第125-127页

     ·宜居城市建设和改造的社会监督第125-126页

     ·宜居城市建设中的法律监督第126-127页

 第二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筹资体系第127-132页

     ·中国城市建设资金筹集现状第127-128页

     ·中国城市建设筹措资金典型模式第128-129页

     ·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建设筹措资金的经验第129-131页

     ·我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筹资体系第131-132页

 第三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规划体系第132-138页

     ·我国宜居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第132页

     ·社会规划第132-135页

     ·生态规划第135-138页

 第四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设计体系第138-142页

     ·居住区设计第138-139页

     ·宜人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第139-141页

     ·综合枢纽联系设计第141页

     ·城市整体景观与特色设计第141-142页

 第五节 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的评价体系第142-146页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原则第142-143页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确立方法第143-146页

 第六节 我国宜居建设与改造的案例分析第146-152页

     ·北京市宜居城市建设案例第146-149页

     ·扎兰屯市宜居城市建设案例第149-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页


 

论文编号BS1959668,这篇论文共15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5.6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9.5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中国宜居城市建设与改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86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586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6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