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发布时间:2016-11-06 11:19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环境导报   2001 年第 1 期                           No11 , 2001  Environment Herald 文章编号 : 1003 - 9821 ( 2001) 01 - 0005 - 04

生态城市建设的 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盛学良1 , 彭补拙1 , 王   华2 , 吴以中3
( 11 南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系 , 江苏   南京   210093 ; 21 河海大学 水电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8 ; 31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所 ,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  要 :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 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 运用专家咨询等方法从 100

多项有关指标中筛选出 44 个主要指标 , 构成能反映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 并提 出各指标因子的量化评价标准值 。
关键词 : 生态城市 ; 指标体系 ; 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 X32. 013 文献标识码 : A

Persp ective on Ideology a bout Building Ecocity and It s Standards for Evaluating Ecocity
SHENG Xue2liang1 , PENG Bu2zhuo 1 , WANG Hua 2 , WU Yi2zhong3 ( 11 Urban Re source s Science s Dep artment of Nanjing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3 , China ; 21 Hydro electric College of He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8 , China ; 31 J iangsu Environmental Science Institute , Nanjing 210029 , China )

   Abstract : At first t he ideology about building ecocity was put forward upon on t he connotation of ecocity. Then 44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 rom more t han 100 indicators about economy ,society ,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to const ruct an integrated indicator system. Finally , t he standards were int roduced and adopted to evaluate t he progress in building ecocity. Key words : ecocity ; indicator system ; evaluating standards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生 态环境的方针政策 , 指明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的发展方向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 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不少省和自治区均结 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方 案。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 , 其目的是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 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主线 , 促进城市生态效 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 为人类 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 1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始终以较高的速度保

持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城镇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 区域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 , 区域功能
收稿日期 : 2000 - 12 - 11 基金项目 : 江苏省 “333 跨世纪学术 、 技术带头人培 养工程” 科研资助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
( 49831070 ) 和 江 苏 省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B K 99106) ) , 男 , 高级工程师 , 作者简介 : 盛学良 ( 1963 ~  

在读博士生 , 主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及生态 环境 、 环境管理与规划等研究 , 在国内核心刊物上 发表了 20 余篇相关学术论文 。
5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和人民生活等均有较大幅度改善 。但在推进区 域城市化过程中 , 城市数量和质量均不能适应 区域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如城市 化滞后于工业化 、 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 经 济外向度较低 、 城镇布局混乱 、 规模过小 、 公共 基础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 、 旧城区超强度 开发建设 、 城镇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 、 周边的 乡村建设与之不相适应 、 产业结构雷同 、 工业 结构高度雷同等现象十分普遍 , 城镇聚集 ( 人 口和产业等要素) 效益和扩散效益低下 , 作为 国民经济 “半壁江山” 的乡镇企业仍处于粗放经 营阶段 , 资源浪费惊人 、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十分严重 。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到经济 、 社会 、 人 口、 科技 、 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 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 。 其内容涉及到地理学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人口 学、 系统工程学 、 技术学 、 经济学 、 社会学 、 法学 、 伦理道德学等许多相关领域 , 其思想有着极为 深刻的哲学背景 、 社会背景乃至心理背景 。生 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可归纳为 : 一 、 通过系 统调控 ,以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为基础和条件 , 以培植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 先导和手段 ; 二 、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发展战略 , 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 ; 三 、 人口由 过快增长向控制人口数量 、 开发人力资源 、 提高 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方向转变 ; 四 、 完善市场机 制 ,通过资源价值化将资源消耗核算和生态环 境损失测算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逐步建 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消费体系 ; 五 、 开 拓资源产业化市场来缓解资源供给和环境恶化 的压力 ; 六 、 采用政策宏观干预 、 公众理性参与 和区域性法律 、 技术 、 行政 、 经济手段 , 在时空耦 合度上使经济和社会同人口 、 资源 、 生态环境之 间保持和谐 、 高效 、 优化 、 有序的发展 。生态城 市建设将最终在确保城市区域经济和社会获得 稳定增长的同时 , 使城市经济发展 、 社会进步 、 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 理想的协调发展的优化组合状态 , 以便在空间 结构 、 时间过程 、 整体效应 、 协同性等方面使城 市与周围区域的能流 、 物流 、 人流 、 技术流 、 信息 流达到合理流动和分配 , 从而提高城市可持续 发展能力 。
6

早 在 1990 年 美 国 生 态 学 家 Richard
1〕 Register〔 就提出 “生态结构革命” 的倡议 , 并提

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计划 。我国城市化进 程缓慢 ,城市发展基础薄弱 , 起点较低 , 生态城 市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 生态城市建设将 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 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 但当前迫切需要从国情和各地城市发展的实际 出发来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城市建 设道路 , 开展下列基础性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 一、 以区域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 大力倡导生态 价值观 ,制定发展行动计划 ,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 的示范性工程 ,从系统的平衡 、 共生及资源循环 利用等方面来分析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能源 、 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问题 ; 二 、 根 据城市的功能类型 、 区位条件 、 工业化程度 、 资 源支撑条件 、 产业结构 、 可持续发展水平等 , 分 区分类从产业聚集 、 人口聚集和重大基础设施 工程三个方面来考察和调控城市发展过程中生 态环境系统的响应关系与作用机制 , 加强城市 生态重构和生态修复工作 ; 三 、 遵循城市生态 学原则 ,提出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 逐步调整城 市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区位功能 , 建立起符合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资源能源节约型城市社会经 济体系和生活消费模式 ; 四 、 在充分发挥城市 的聚集效益和现有经济实力的同时 , 提高其扩 散功能 ,通过竞争与合作 ,从区域获得发展的外 部动力 ,以有效带动整个区域社会 、 经济 、 环境 等的可持续发展 。而其关键是如何在推进城市 化过程中 , 充分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合理利用和 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 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战 略 ,科学合理地规划人口聚集和产业聚集等规 模和速度 , 制定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依托的经 济政策 ,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 设 ,包括道路建设 、 给排水 、 园林绿化 、 交通 、 邮 电、 通讯 、 教育 、 文化 、 科技 、 医疗卫生 、 体育 、 社 会福利 、 环境保护设施 ( 污水处理 、 固废无害化 处理等) ,注意和控制土地利用和开发活动所引 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等 。 2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和设计原则 , 首 2〕 先建立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 。系统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 。城市是由许多同 一层次 、 不同作用与特点的功能团以及不同层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次的复杂程度 、 作用程度不一的功能团所构成 。 生态城市建设的本质就是要求在各种约束条件 下 ,所有功能团能持久 、 有序 、 稳定和协调地发 展 ,这就是该层次结构模型的目标层 。在目标 层下 ,可分解为若干个子系统 , 称之为准则层 , 包括社会进步准则层 、 经济发展准则层 、 科技与 教育准则层 、 资源支撑条件准则层 、 生态环境准 则层和人口与生活准则层 。在每一个准则层 下 ,又有许多具体指标 ,它们共同组成区域可持 续发展指标体系 。本研究共提出了下列 100 多 个有关指标 : 第一 , 社会进步指标 。包括城镇化水平 、 各类案件发案率 、 万人公务人员数 、 城市人均拥 有道路面积 、 万人拥有病床数 、 万人卫生技术人 员数 、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 万人拥有标准公交 运营车辆数 、 人均保险额 、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 率、 城镇失业率 、 人民群众上访数 、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 、 贷 ( 客) 运周转量 、 邮电业务总量 、

面积的比重 。 第五 , 生态环境指标 。 包括城市人均绿地 面积 、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城市汽化率 、 生活垃圾处理率 、 工业固废综合 利用率 、 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 自然保护区覆盖 率、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各类环境功能区达标 率、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系数 、 万元工业产 值废气排放系数 、 万元工业产值固体废物排放 系数 、 废气排放密度 、 废水排放密度 、 固体废 物排放密度 。 第六 , 人口与生活指标 。包括人口 、 人口 自然增长率 、 人口密度 、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 积、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 额、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农民恩格尔系数 、 年末 人均储蓄存款余额 、 万人拥有商业网点数 、 自来 水普及率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 计划生育率 、 平均预期寿命 、 老龄化指数 、 流动人口的比重 。 在形成上述第一轮评价指标后 , 分别征求 了从事上述有关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 首先由笔者介绍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各级指标以 及指标的内涵和量测方法 , 要求专家根据自己 的知识和经验对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各级指标 的重要性进行描述 , 请他们对各指标按 “赞成 、 基本合理 、 需修改 、 不恰当” 四项填写咨询表 。 然后统计分析专家咨询表 , 若半数以上专家赞 成某项指标时 , 该指标作为保留指标 。对于补 充指标 ,再征求相关专家意见 , 同样若半数以上 专家赞成增补的 , 作为保留指标 , 否则 , 就予以 淘汰 。这样就构成第二轮评价指标体系 。 最后再根据城市统计工作的现状 , 并尽量 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对独立性问题 , 筛选得出了 下列 44 个指标来构成其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 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城市发展的发展水平 、 发展 效率 、 发展潜在力 、 发展压力态 、 发展协调度 、 发 展开放度 、 发展调控度 、 发展均衡度等特征 。 第一 , 社会进步 D 1 。 包括城镇化水平 C1 、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C2 、 社会保险综合参 保率 C3 、刑事案件发生率 C4 、城镇失业 率 C5 、 财政支出占 GDP 比例 C6 、 万人拥有病床 数 C7 、 万人拥有医生数 C8 、 百人拥有电话机 数 C9 。 第二 , 经济发展 D 2 。 包括从业系数 C10 、
7

人均财政收入 、 人均财政支出 、 城市化率与工业 化率之比 。 第二 , 经济发展指标 。包括国内生产总值 GDP 、 人均 GDP 、 经济持续增长率 、GDP 年增 长率 、 工业总产值 、 农业总产值 、 从业系数 、 各 分区 人 均 GDP 变 动 系 数 、 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 比重 、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 人均粮食 产量 、 人均年末工业固定资产原值 、 人均年末工 业固定资产净值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 工 业劳动生产率 、 工业资金利税率 、 经济外向度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地方财政收入 、 实际利用 外资 、 经济密度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 产业 结构指数 、 产值利税率 、 资金利税率 、 经济效益 系数 、 土地产出率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 第三 , 科技与教育指标 。包括科教投入及 占 GDP 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 文教卫生投入及占 GDP 和财政支出的比例 、 高等教育入学率 、 受 高等教育人口数 、 平均受教育年数 、 万人中小学 教师数 、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 科技贡献率 、 人 均公共藏书量 、 文盲率 、 人均识字率 。 第四 , 资源支撑条件指标 。 包括人均耕地 面积 、 人均水资源量 、 人均林地面积 、 人均矿 产资源 、 单位 GDP 能耗 、 单位 GDP 用水量 、 森 林覆盖率 、 人均能耗 、 人均生活用水量 、 人均 生活用电量 、 生物多样性指数 、 受灾面积占总

盛学良等/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专    论

GDP 年增长率 C11 、 人均 GDP C12 、 各分区人

  第四 , 资源条件 D 4 。包括人均耕地面积
C26 、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C27 、 单位 GDP 能耗 C28 、 单位 GDP 用水量 C29 、 人均能耗 C30 、 人

均 GD P 变动系数 C13 、 三产比重 C14 、 人均粮 食产量 C15 、经 济 外 向 度 C16 、土 地 产 出 率 C17 。 第三 , 科技与教育 D 3 。 包括科教投入占 GDP 的 比 重 C18 、文 教 卫 生 占 GDP 的 比 重
C19 、 高等教育入学率 C20 、 人均受教育程度 C21 、 万人中小学教师数 C22 、 万人拥有科技

均生活用水量 C31 、 人均生活用电量 C32 。 第五 , 生态环境 D 5 。包括环境保护投资 指数 C33 、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C34 、 建成区 绿化覆盖率 C35 、 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C36 、 自然 保护区覆盖率 C37 。 第六 , 人口与生活 D 6 。包括人口自然增 长率 C38 、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C39 、 农村人 均居住面积 C40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C41 、 平 均预期寿命 C42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C43 、 农 民恩格尔系数 C44 。 3  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所谓评价标准的确定 , 也可以说是要建立 起一套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或生态城市建设进程 的定量参照系 , 使人们能通过与参照系的比较 来找出自身的差距 , 明确其发展的目标 。 《辞 海》 释 , 参照系即为了观察某一物体的运动状 态 ,选取相对运动的一物体或一组物体作标准 。 参照系不同 , 人们观察事物运动状态的结果就 会不同 ; 同时这一参照系的确立科学与否 , 将直 接影响到人们对事物运动状态的认识和价值趋 向 。因此各地应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 , 按照 生态城市的内涵与要求 , 科学合理地建立起评 价标准体系 。表 1 列出了本研究所提出与采用 的评价标准 ( 因篇幅有限 , 对每一指标的解释 、 标准确定的依据 、 评价方法以及具体案例研究 等从略) 。 参考文献
〔 1〕黄光宇 , 陈勇 .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B 〔 J〕 .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1999 , 12 ( 6 ) : 28 ~31 〔 2〕盛学良 , 彭补拙 , 王华 .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研究 〔 J〕 . 环境导报 , 2000 ( 5) : 5~8

人员数 C23 、 人均公共藏书量 C24 、 科技贡献 率 C25 。 表1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
目标 准则 层 S 层 D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C9

指标层 C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刑事案件发生率 城镇失业率 财政支出占 GDP 的比重 万人拥有病床数 万人拥有医生数 百人拥有电话机费
%

单位
m2
%

评价标准
6010 2010 9510 2010 112 2010 10010 4010 6010 6010 510 33 000 3010 5010 60010 5010 25 000 210 510 3010 1010 10010 80010 310 7510

社 会 进 步 生
D1

件/ 万人
% %

张/ 万人 人/ 万人 部/ 百人

经 济 发 展
D2

态 科 技 与 教 育
D3

C10 C11 C12 C13 C14 C15 C16 C17 C18 C19 C20 C21 C22 C23 C24 C25 C26 C27 C28 C29 C30 C31 C32 C33 C34 C35 C36 C37 C38 C39 C40 C41 C42 C43 C44

从业系数 % GDP 年增长率 % 人均 GDP 元 各分区人均 GDP 变动系数 % 三产比重 % 人均粮食产量 kg 经济外向度 % 土地产出率 万元/ km2 科技投入占 GDP 的比重 % 文教卫生投入占 GDP 的比重  % 高等教育入学率 % 人均受教育程度 a 万人中小学教师数 人/ 万人 万人拥有科技人员 人/ 万人 人均公共藏书量 册/ 人 科技贡献率 % 人均耕地面积 人均水资源拥有量 单位 GDP 能耗 单位 GDP 用水量 人均能耗 人均生活用水量 人均生活用电 环境保护投资指数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环境功能区达标率 自然保护区覆盖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农村人均居住面积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平均预期寿命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民恩格尔系数
hm2/ 人 m3/ 人



资 源 条 件
D4

011066 10 000 吨标准煤/ 万元 015 t / 万元 2010 吨标准煤/ 人 210 L/ d 30010 kWh/ 人 50010
%

生 态 环 境
D5

m2
% % %

315 1510 4010 10010 1010 410 2010 4010 0180 7510 3010 4010

市 人 口 与 生 活
D6


m2 m2

本刊启事
   本刊现已开通电子信箱 , 欢迎作 者通过电子信箱或者邮寄软盘投稿 , E2mail :hjdb @jlonline. com 。

无量纲 岁
% %

8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环境指标体系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就是按照 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决策者与公众等明确城市生 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状况;...

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研究

欧盟资助的生态城市研究项目从区域 与城市文脉、城市...生态城市 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克里夫兰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测量 得到或通过科学方法聚合生成...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 2页 1财富值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 4页 免费 中国...( 含县级市) 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 获命名, 该方法适用于在市域范围内...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_城乡/园林规划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广东...等三大指标,这类的分解方式是 现在主流的研究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分解方法。...

关于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 4页 免费 生态城市评价...生态城市建设标准,构建了生态城市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支持系统一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路构筑系统指标体系设计 ...

构建石家庄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体系 摘要:要建设好生态城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态城市评 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通过什么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一个生态 城市建设是否达到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准。...

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类别专题核心目标性指标目标建议值 资源节约高效水资源利用能源利用土地利用水资源供需平衡指数≥2 单位...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保障(下)答案

正确 错误 15、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象中,企业是领导者和责任主体。 正确 错误 16、2008 年,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和监测办法,制定并实施了...

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机制保障(下) 试卷答案 81分 及格60分

正确 错误 15、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象中,企业是领导者和责任主体。 正确 错误 16、2008 年,贵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和监测办法,制定并实施了...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166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d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