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投稿:曾州巟 XX

发布时间:2016-12-26 09:41

  本文关键词: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投稿:曾州巟

总第160期[文章编号]1002—2031(2008)11—0035—07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摘要]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

中国普天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让城市变得智慧起来目录智慧城市简介及标准演进运营商智慧城市定位智慧城市关键应用中国普天智慧城市产业布局解决方案与项目经验什么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将人与人之间的P2P通信扩展到了机器与机器之间的M2M通信;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

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旅游协调发展研究赵楠(沈阳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15)摘要: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旅游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更是实现二者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通…

总第160期

[文章编号]1002—2031(2008)11—0035—07

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

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

[摘要]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科学、规范的

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创新要素和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这些城市创新状况的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对大连的重点剖析,分析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与不足,针对其创新能力成长与提升的关键,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连;创新能力成长与提升

F299.21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和全球化趋势加快,现代国家城市形态出现了转型,创新已成为城市发展高级化的主要驱动力。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要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全方位创新。城市是实施创新战略的集合载体,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策略。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已具备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能力,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离真正的创新型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并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此情况下,广泛、深入、系统、综合地对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展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并通过横向比较,对大连进行重点剖析,以期发现创新型城市建

[作者简介]

设的优势与不足。

一要义

副省级城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

一般认为,创新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意义的知识产品的流动、扩散和应用。而这种流动是由“产”(产业和企业)、“学”(教育)、“研”(研发机构)、“官”(政府)、“金”(金融机构和资金支持实体)等各个“创新要素”的结合和协调而产生的…。作为控制更广泛空间范围内生产系统的枢纽,城市也往往成为技术创新的强大引擎。城市所带来的集聚效应给创新的产生、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发展空间心]。从目前文献研究来看,创新

韩增林(1956一),男,山东商河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地理、区域经济地理;郭建科

(1980一),男,山西长治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交通运输与物流空间组织、城市地理等;杨大海(1971一),男,蒙古族,大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

大连市软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06D10ZCl79)。

[收稿日期]2008—03—23[修回日期]2008—05—13

《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英文表述主要可归纳为两种:“CreativeCity”和“InnovativeCity”。前者的提法包含了目前关于创新型城市研究的主流含义,主要指的是“创新(Innovative)”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模式,并融合了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思想p。。

据2005年统计资料,在我国的600多座城市中,15个副省级城市的总人El和GDP分别占地级以上城市总人口和GDP的27.1%和33.8%,这些城市已成为所属地区的战略支撑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我国的副省级城市无论从城市综合竞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提供经验、做出示范,从而在所在城市群或更大区域范围内产生强大的引领作用,发挥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战略作用。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程序

1.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4“1,并结合本次研究的特点,坚持可操作性、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则,尽可能科学、规范地选取相关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注重突出样本城市的不同特点,以便找出差距,揭示目标城市科技创新的不足所在,以采取相应对策。最后,,我们将创新型城市量化指标体系分解为科技资源、科技投入、技术实现、价值实现、人才实现、支撑能力、辐射能力、创新网络能力等八个子系统,共48个指标数据,每个子系统用6个指标来衡量山。(表1)

争力还是行政管理体制来说,都仅次于直辖市;但与

科技实力雄厚的直辖市相比,这些城市分布更广,往往在区域城市群中发挥着领导或窗口作用,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中坚力量。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知识创造与创新要素的流动,推进技术创新在更广阔的地域内展开,就必须重视副省级城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这些城市的创新能力成长与提升,使之成为“国家创新城市体系”的主要节点,在

表1

子系统科技资源

x。。科技人员总数x。:科学家与工程师总量X13院士数量

科技投入

X:。研发经费投入总额x22研发经费投入GDP比重

X:,科技人员人均科技活动经费(万元)

技术实现

X,.国际科技论文发表数x,:国内科技论文发表数

X”万名科技人员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

价值实现

X。。高新技术产业产值X。: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x。,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

人才实现

X,。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X52万人科技人员

X,,每万人科学家及工程师数

创新支撑能力

X。.政府财政收入X。:经济增长率

X。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创新辐射能力

X,。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x,: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数X,,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

创新网络能力④

Xs。产业集聚规模X。2产业集聚效益X。,金融机构年贷款余额

15个副省级创新型城市比较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指标

权重

0.01300.01950.0260O.01950.02500.02300.02000.02500.02750.03590.03670.03590.01500.01500.0245O.01770.01800.03250,01100.01300.01080.01200.01450.0173

指标

x。。高校数量

x。5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②X。。博士后流动站及科研工作站X:。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X:,科技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X,。万名科技人员发表国内科技论文数X,,专利授权数

X。每万名科技人员专利授权数X。。高新技术产品出13额比重X45知名品牌数量③X46知名品牌价值③X,。高校在校大学生数X55人均教育经费X5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64人均GDP(户籍人口)X。5人均绿地面积X。。城市环境质量X,。路网密度X,,出El商品总额

X,。出13商品额占GDP比重X。。高校水平‘10]

X。5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X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科技机构

权重

0.02100.02500.02400.03500.03400.01320。0280O.01950.02450.03730.0170

0.0175

O.0150

0.0180O.0177

0.01200.01500.01600.01450.02240.00850.02250.0190O.0150

《城市问题》2008年第"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2.评价步骤及初步结果(1)主成份的提取及解释

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本次研究主要采用主成份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层次聚类分析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测。考虑到主成份分析法在指标权重赋值上存在缺陷,不能突出相对重要指标的作用,我们采用了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办法:首先,通过主成份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一个比较客观的分析结果。第二,通过综合指数法,根据专家的经验判断,对指标变量在实际评估中的重要程度打分并分别赋予权数,根据确定的权数对标准化的样本矩阵进行处理,得到一个新的数据表,通过综合指数法对新形成矩

阵中的指标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得到一个相对主观的结果。第三,将两次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得到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分析结果。这种方法综合了主客观分析的各自长处,在客观计算的基础上,对系统中重要变量赋予更大的权数,使得重要指标变量的变差被相应拉长,从而使确定的指标权重更为理想(表2)。第四,对各城市总分及子系统得分进行排名,以便找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及薄弱环节,并通过层次聚类对15个样本城市进行创新型城市分类。本研究中,我们对于那些反映结构状况的人均指标给予了相应重视,突出科技创新及其绩效水平在城市综合实力结构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避免城市大小带来的规模差异影响。

表2

未旋转因子载荷平方和

Component

总方差解释情况

旋转因子载荷平方和

累积比例(%)

37.880

60.083

总和

12

18.182

方差(%)

37.880

总和

16.236

方差(%)

33.825

累积比例(%)

33.82556.724

10.65822.20310.991

4,093

22.899

3.8653.438

8.0527.162

68.1358.528

65.252

75.2973.7282.317

7.7664.827

73.018

52.5495.310

80.606

77.845

61.9123.983

84.5892.127

4.43282.276

71.78l3.7ll

88.30091.279

2.007

4.18l86.457

89.985

81.4302.979

1.693

3.528

91.0372.16l

93.4401.658

3.45593.440

通过主成份分析,共有9个主成份的特征值超过1,总解释率为93.440%。可以认为这9个因子反映了原有48个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中,主成份1和主成份2是主要因子,仅两者解释率就达到56.724%。通过旋转后的主成份载荷矩阵,我们可以得到每个主成份的构成要素。主成份1是一个相对综合的因子,含x21、x24、x25、x26、x35、x41、x43、

x44、x45、x46、x51,x56、x61、x63、x64、x65、x7J、x74,.

^^

将利用主成份得分公式Z。=∑LKX。=LKxX-+

L砘x:+A以+£肿x,,及因子得分情况计算出的主成份得分与综合指数法得分进行综合并排序(表3)。

5个副省级创新型城市此较

及大连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1.综合比较

从整个得分及排名情况来看,南方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高,前5名城市全被珠三角和大长三角城市包揽,后5名的城市则全是东北和华北的城市。首先,位居前两名的深圳、广州属于珠三角地

x81、x83、x85共21个指标,主要为价值实现、科技经费投入等子系统及创新环境要素的指标,表征着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的总体绩效水平。主成份2含有

x11、x13、x14、x15、x16、x31、x32、x33、x34、x36、x52、

x54、x66、x84共14个指标,主要为科技资源及技术实现指标,表征着一个城市的科研攻关及技术开发能力。

(2)综合得分及副省级创新型城市排名

区,尤其是深圳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其他副省级城市

相比独占鳌头,比处于第二名的广州都高出50%以上,其科技投入、价值实现、创新支撑能力及辐射能力子系统都排在第一位,创新网络排在第4位,技术

《城市问题)2008年第¨期

表3

位次

I234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15个副省级创新型城市得分及排名

城市深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西安厦门成都大连宁波青岛沈阳哈尔滨济南长春

得分

2.20591.4151

1.19541.09330.68430.63970.61910.59460.5931

实现及人才实现排在第7位的中等水平,只有科技资源处于第13位的落后水平。研究表明,深圳是在现有科技资源存量落后,技术和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依托紧邻香港的窗口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有效整合国内外技术资源,注重人才引进及技术成果的产业

聚类分层

1222333333344

化和新产品开发,主要通过引进一吸收一再创新的

方式,实现创新能力成长。相对而言,广州、杭州、南京、武汉、西安本身都具有雄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开发能力,只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技资源优势,提高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水平,就可以实现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成长。第四层次的四个城市分别为东北和华北的内陆城市,这些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比较弱,或者在科技创新的某个方面有明显

56789101l1213

0.5658

0.56110.3858O.31380.285l0.2417

的弱势。可见,加快环渤海经济圈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当务之急,尤其要培育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

1415

表4

位次

123456789101112131415

15个副省级创新型城市各子系统得分及排名

科技资源

甯尿

科技投入深圳杭州广州西安青岛大连

陶尿

技术实现成都西安杭州广州武汉南京深圳哈尔滨大连宁波济南长春厦门沈阳青岛

价值实现深圳青岛杭州厦门广州宁波大连哈尔滨成都南京长春沈阳武汉济南西安

人才实现广州厦门武汉

南尿

创新支撑能力

深圳广卅l厦门宁波青岛大连杭州南京沈阳武汉成都济南哈尔滨西安长春

创新辐射能力

深圳广州南京杭州厦门宁波青岛成都大连沈阳西安武汉济南长春哈尔滨

仓4新网络广卅l杭卅I南京深圳武汉宁波成都西安济南长春青岛沈阳大连厦门哈尔滨

武汉广蝴西安杭州成都哈尔滨济南沈阳长春大连青岛深圳厦门宁波

济南杭州深圳沈阳宁波青岛长春成都西安大连哈尔滨

宁波厦门成都沈阳武汉济南哈尔滨长春

大连市创新型城市总体得分排在第9位,整体上处在中等水平,虽然在北方城市中处于相对的优势地位,但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从各子系统排名情况来看,大连的创新水平有以下表现:第一,优势指标。以研发经费为主的科技投入和以经济、财税总量及城市环境为主的创新支撑能力排第6位,表现优秀。第二,一般指标。科技产出及创新辐射能力基本上处于平均水平,是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指标。其中科技产出的价值实现环节位于第7位,属中等偏

上,以论文、专利等为主的技术实现环节与创新辐射能力则整体上处在第9位的中等水平。第三,劣势指标。科技资源、人才实现及创新网络整体处于落后状态,其中尤其以人才密度、劳动者素质、人才培养及吸引为主的人才实现表现最差,仅排在倒数第2位,是大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约指标和软肋。大连要想建设创新型城市,就必须大力引进人才,尤其是吸引高层次、能创新的科技人才来大连创业。此外,需要产学研官金五位一体的创新网络指标排在倒数第3位,这也是大连科技创新环境的

《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重要限制因素和薄弱环节。最后,大连的科技资源与众多作为省会的副省级城市相比也处于劣势,必须加快科技资源吸引和集聚力度,改善科技创新的硬环境。

2.重点城市比较

大连与武汉、西安、厦门、成都、宁波、青岛同属第3层次。其中,武汉、西安、成都分别是我国西北、西南和华中的区域中心城市,科技、教育、文化资源丰富,实力雄厚;大连与厦门、宁波、青岛均为非省会的沿海港口及开放城市,四者在区域经济、社会、科技、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地

市,对日软件出口额居全国第一。

——大连文化兼具海洋文化的多元性与移民

文化的开放性,初步形成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大连有许多全国知名的大型企业、独立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并先后被评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全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城市及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等。

(2)大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不足与差距

——创新投入结构不合理,企业为主的创新主

体研发投入不足,多元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虽然大连的创新投入整体上属于优势指标,但投入结构并不合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及其占财政支出比重分别排第3和第2,但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额及其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分别排在第8、9、7位。科技创新投入还是政府

位相仿,它们同排在第3层次事属必然。这同时也

说明,城市科技创新水平与城市综合实力紧密相关,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综合发展环境的改善能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并增加投入、扩大市场,促进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大连的科技资源和技术实现都处于港口四城市之首,但科技投入不及青岛;除此之外,价值实现、人才实现、创新支撑能力、创新辐射能力均排在最后,创新网络仅在厦门之上。四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绩效依次为宁波、厦门、青岛和大连。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初步总结出了大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及劣势,下面通

为主型,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主体投入严重不足,尤

其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欠佳,多元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2004年,大连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开发投入在全国43个大中城市中仅排名第28位。企业研究与试验开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比重的45.7%;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各环节的资金分配不够合理;集成性的大项目投入偏少,导致技术创新的聚合质量不高。另外,现有风险投资不足,缺少退出机制,有些风险投资并没能真正发挥风险效应。以上种种,都影响着政府的创新绩效。

过具体分析,结合主要指标水平给予说明。

3.大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1)比较优势

——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对外开放条件。大连

处于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汇处,正在成长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窗口。大连还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有全国三大保税港之一,具备发展成自由港的良好前景。

——创新体制与机制落后,创新组织与协作

网络不畅通,导致科技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缺少产学研官金的一体化战略联盟,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技术创新的本意是盘活技术资源存量,把它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尽管大连市科技资源排名第

——经济基础和城市综合服务优势明显,能够

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外在支撑。大连市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排名第6位,远高于许多省会城市和东北地区的其他城市,是东北地区集旅游、金融、会展和物流诸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

l位,其与青岛、深圳、厦门、宁波等同类城市相

比,还是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大连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整个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偏低;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20%,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部分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不健全。作为老工业基地,大连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较多。各研究机构所有制属性不一、归属不同,各机构出于维护各自利益的要求,缺少交流与合作,经常出现设备、资源重复购置及闲置的问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连的创新网络水平倒数第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

——大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软件园闻

名的大连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对科技创新有着强势带动作用。大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要创新区域,其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VI额及占外贸出口比重都处于全国前列。区内有以中日软件产业战略门户为建设目标的国家级软件园,软件出口在全国仅次于京沪两

《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及宾.所协科研机构明显落后,创新组织与协作网络

不畅通。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没有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战略联盟,致使产学研合作乏力,创新资源没有转化为创新优势,能

一条龙服务体系,因此,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政策出台应保持一贯性,强调可操作性,重视落实。2006年出台的《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规定》由于没有实施细则,一些奖

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实用科研成果比较少,专利

数、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程度比较低。

励、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都难以落实到位。

此外,在落实政策时,相关职能部门又互相牵制,缺少有机配合与协作,政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品牌竞争力不强。

大连不仅专利授权数排在最后,品牌竞争力也比较弱。大连的品牌数量和价值分别排第9和13位,与许多副省级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现有的几个品牌如实德、华丰、大显、华农等影响力不足,缺乏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制造业品牌,难以形成强势的企业群和产品链。这除了与大连特有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有关外,也与企业品牌意识淡薄,产品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有关。

大连市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要点

——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和研发力量,使企业真

正成为创新主体。在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同时,深化企业研发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重点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应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着力培育一大批有带动和示范效应的创新型企业。

——自主创新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整体创业环

境没有得到优化,人才吸引乏力。

科技以人才为本,没有科技人才,自主创新便无从谈起。从科技人才实现指标来看,大连市原有的人才优势有弱化趋势,除两院院士占优势外,科技人员总数排在倒数第3,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排第9,专业技术人员也相对不足,科技资源中的基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产学研官金”

五位一体的创新网络。要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多元科技投融资体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推进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改进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增强创新“动力源”;健全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础设施与人才配置不协调。较好的科技基础设施

优势没能吸引较多的科技人才,其原因是大连的科技人才创业环境还没有得到真正的优化。除了环境优势外,与同类型城市相比,一方面,大连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低,投融资体系等与南方城市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大连的住房等生活成本和消费水平高,而薪金相对较低,生活压力较大,对年轻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

——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实施品牌带

动战略。应加紧制定名牌发展规划,筛选若干优势产品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辅导与培育;扶持名牌产品和商标生产企业,依托名牌产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加大对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领导和服务的力度。

——培育创新型产业,打造创新集群,全面实

施产业创新战略。从产业集群的高度,针对产业链和技术链的联系与互动,优化和整合各个产业和产业群内部的结构和组群,有利于在形成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打造创新集群。一方面,应重视改善创新型产业成长和创新集群形成的综合发展环境,围绕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延伸技术链和产业链,促进新的产业集群和创新极核形成。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发挥若干创新增长极的强势带动和高端辐射作用,优化创新空间,促进创新在更广阔的区域展开。

——产业集群发展与技术链条缺失。

产业集群能以多种不同的方法建立非常有益于创新的环境。随着创新的速率越来越快,集群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1“。大连市产业集聚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在软件、生物制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大连市还未能以主打产品和强势企业为中心,形成创新产品链和企业群体。造船、石化等产业虽然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与之有技术关联的产业链不长,延伸项目和延伸产品短缺,技术集群效应无法发挥。

——推进形成市场化的管理体制和政府治理

机制,建设真正的服务型政府。要不断改革落后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市场化水平和政府服务效率,充分发掘和释放一切创新潜能;在制定优惠政策,优化政策法规环境的基础上,完善科技市场

——政府对科技创新缺乏一定的宽容持续性,

政策优惠度不够,现有政策落实执行难。

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从科技研发、技术转化、投入生产再到新产品延伸及再开发等的

《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

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体系,优化市场环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02—06

——提高大连对外部科技资源的引入、集聚和利

用能力,增强城市创新引力。首先是要花大气力引入国内外科技资源,争取国家大型科技项目。其次要强

[2]

童听,王缉慈.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城市规划,

2005(4):35~40

[3]

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化“五个中心”(航运、金融、商贸、旅游、会展)功能,增

强对新经济要素的“磁石”效应和创新引力。

[4]科技部信息研究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创新型城市的数量化评判标准.光明13报,2006—10一16

——真正改善人才创业环境,培育和吸引创新

人才,使大连成为创新人才集聚高地。除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外,应致力于造就一流的人才环境;注重各类人才的协调,尤其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优化人才结构。

[5]范柏乃等.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科学学研究,2002(6):663—668

[6]大连理工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大连市委政策研

究室.大连建设创新型城市研究报告,2006

[7]

《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课题组.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33

——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除重视企

业创新文化培育外,应利用各种渠道,在所有组织中培养创新文化,形成全社会浓厚的创新氛围,培育创新精神,最终形成大连特有的创新文化。

[8]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中国31个省区市创新指数排名.ht-

tp://learning.sohu.corn/06sschuangXin/.2007—07—16

[9]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城市问题,2007(10):29—33

[10]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06中国大学评价.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59—168

【Abstract】Taking15vice—provincialcitiesofChina

status

[11]

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经济地理,

2004(4):433—436

forexamplewhichhaveimportantnationalinnovationsystem,thissis

on

in

urbansystem

and

paper

conductsparallel

analy—

theinnovationelementandinnovationabilityofsampling

indica—

citiesbyconstructingscientificandstandardassessment

tor

system

andadopting

SO

as

theapproach

to

of

subjective—-and—-ob-

jectiveintegration

anddifferencesofpapertakes

disclosethecommoncharacteristics

progressof

thesecities.This

con-

theinnovation

at

look

the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the

to

structionofinnovationcitybythepriorityanalysesfinallybringsforwardcountermeasuresaccording

to

Dalian.It

itskeyele-

mentsofthe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innovation.

【Keywords】

withinnovation

vice—provincialcity;urban

construction

style;Dalian;thegrowthandimprovementof

innovationability

注释

利用的数据来源主要为(2005中国统计年鉴》、各城市2005年统计年鉴和各地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政府工作报告。

还包括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来源于中国国家科技部网站公布数据。

依据由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及被誉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共同组织评审并于2006年6月28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的数据,本研究选取其中具有全国和国际影响的制造业品牌进行比较。

产业集聚规模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衡量,产业集聚效益用单位规模企业效益衡量。

参考文献

[1]

李鹏程.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四要义.北京日报,2006一

(责任编辑:李小敏)

总第160期[文章编号]1002—2031(2008)11—0035—07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摘要]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

总第160期[文章编号]1002—2031(2008)11—0035—07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摘要]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

总第160期[文章编号]1002—2031(2008)11—0035—07城市问题2008年第11期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摘要]以在我国城市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5个副省级…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副省级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比较研究——兼论大连市创新能力的成长与提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26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7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