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

发布时间:2017-02-14 19:22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全文: (861 KB)  
输出: BibTeX | EndNote (RIS)      

摘要 

本文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评价方法,,并选取沿海16个城市进行城市生态化建设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采用适合生态城市建设的数学模型对这些城市的复合生态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指标涉及人口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4个方面,构建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得出了16个沿海城市生态化水平的比较结果,因之深圳在城市结构、城市功能方面明显高于其它城市,其生态化综合水平位居首位,其值超过标准值达到了1.19,营口市在工业废水达标率、环境噪声达标率、人均生活用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失业率方面得分最低是导致其生态化综合水平最低的主要原因。16市在城市环境方面得分普遍较低,表明大气质量与环境噪声是限制这些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因素。

服务

E-mail Alert

RSS

收稿日期: 2004-02-01      出版日期: 2010-08-07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90102004)。

作者简介: 宋冬梅(1973-),女,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在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应用,已发表论文数篇。E-mail: songdm@igsnrr.ac.cn

引用本文:   

宋冬梅, 肖笃宁, 申元村. 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4): 80-86.
SONG Dongmei, Xiao Duning, SHEN Yuncun. Assessment for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ty in Inshore Regions in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4, 23(4): 80-86.

链接本文:  

     或     


[1] 黄光宇, 陈 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城市规划,1997,(6):26~28.

[2] 康慕谊.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1997, 153~155.

[3] 梁保平, 余丽娟,黄 仿. 生态城市评价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1(3):91~94.

[4] 李宏文. 城市生态化水平的评价方法探讨.生态学杂志, 2003, 22(10):66~68.

[5] 盛学良, 彭补拙, 王 华, 吴以中. 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环境导报, 2001, (1):5~8.

[6] 宋永昌, 戚仁海, 由文辉.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12(5):16~19.

[7]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21~23.

[8] 王 静. 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 2002, 15(5):20~22.

[9] 赵景柱.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理论研究.生态学报, 1995, 15(3):327~329.

[10] 张坤民, 温宗国.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14(6):1~4.

[1] 黄金川,陈守强. 中国城市群等级类型综合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290-301.

[2] 江红,杨小柳. 基于熵权的亚太地区水安全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 34(3): 373-380.

[3] 徐勇, 樊杰. 区域发展差距测度指标体系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159-1166.

[4] 史培军, 袁艺. 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9): 1145-1151.

[5] 黄晓军, 黄馨, 崔彩兰, 杨新军. 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1): 1512-1525.

[6] 李名升, 张建辉, 梁念, 林兰钰, 李茜, 温香彩. 常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比较[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5): 617-624.

[7] 曾静静, 张志强, 曲建升, 李燕, 刘莉娜, 董利苹. 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10): 1341-1352.

[8] 汪德根, 陈田. 基于竞争力评价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差异——以中国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2): 249-256.

[9] 王青1|李国蓉1|俞音1|慕长龙2|丁明涛1. 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改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3): 273-278.

[10] 张效军|汤惠君|欧阳孔仁. 广东新农村建设的区域差异[J].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 751-758.

[11]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18-25.

[12] 孔祥斌,刘灵伟,秦静,苗宇新. 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75-85.

[13] 王丽,左其亭,高军省.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26(4): 86-92.

[14] 孔祥斌,刘灵伟,秦静,苗宇新. 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的理论与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5): 75-85.

[15] 王发曾.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时代意义、科学理念和准则[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17-25.


  本文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242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