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内陆城市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17-02-09 15:00

  本文关键词: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内陆城市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以成都为例

日期:2012年5月23日   作者:廖熹 伍业春

  【摘  要】 本文在省市两级党委高度重视成都城市和会展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总结了德国几大内陆城市成功的会展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成都会展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加快会展业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内陆城市;会展业;国际化;发展道路

  作为内陆城市的成都,提升城市经济的外向度是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手段,是否沿海已不成为妨碍一个城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导性决定因素,在内陆“后沿海城市”纷纷兴起的时代,开放的观念和创新的思维才是决定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关键。如果说交通枢纽、现代物流、国际贸易是促使城市国际化特质进一步显现的重要方式,而高度发展会展经济便是充分展示城市国际化的窗口,也是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最有力的途径。

  一、“后沿海”时代内陆城市的国际化取向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谓“沿海”不仅表示地理方位,更特指一种鲜明的经济发展特征,包括外向型主导的发展模式、“中国制造”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创汇地等。这里,“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内涵并不是指一个地区离海边远近的地理概念,而已经引申为一个宏观经济上的概念。随着新的经济格局和政策调控变化,很多内陆城市逐步具备了沿海城市那样进行外贸的条件,以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立体交通运输方式相互配合,保证各类货物的迅速集散,建立起便捷、畅通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网络和信息网络,向“内陆港”中心城市的目标发展,并通过梯度推进战略,形成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的双向输送,辐射周边,继而对内陆城市群交通、物流、信息的一体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个过程中,无论“港口”的形成,还是“中心城市”的打造,都开始显露出“沿海城市”的特质,无疑,成都也是具备了“后沿海城市”特征的重要城市。
  成都已进入城市国际化的初始期,世界500强企业有207家落户成都,9个国家设立领事馆,已成为“国内四大航空城市”,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46个,入驻外资银行13家,城市吸引力的提升为促进城市国际化水平,带动会展经济国际化发展创造了空前机遇。当前,成都市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的发展取向,省市两级党委高度重视成都城市和会展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刘奇葆书记提出“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要“更多举办各类国际性会展、会议和活动,向世界展示一个充分国际化的开放成都”,黄新初书记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国际会展经济,积极承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活动,进一步提升成都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内陆型城市会展业国际化发展借鉴

  作为世界第一展览强国,,德国平均每年举办约150个国际性展会,展位面积600-700万平方米,吸引世界各地16-17万参展商及900-1000万参观者 ,世界上最大的五个展览中心有四个在德国,分别位于汉诺威、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四大城市。同时,这些内陆城市成功的国际化办展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一)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及设施
  会展场馆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在发展会展业的过程中,德国许多城市都把构建世界一流的会展场馆和相应设施当作迈向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相继建设大规模、高标准的会展场馆,一开始便走了一条高标准的道路。
                                             

内陆城市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道路



  这些大型会展场馆都配有各种先进的设备和功能齐全的大型会议中心,配备了优良的观众导看系统。交通设施非常完备,不仅有公交、地铁等直通会展中心,而且有的场馆如汉诺威展览中心还设有专门的客运火车站和专用货运站,多条火车支线直通各展览大厅,甚至会展中心还专设了直升机停机场,为国际大型展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二)强烈的国际战略意识
  德国各大会展城市的展览公司的最大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国际战略意识,一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举办的博览会就向国外参展商开放,并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外国参展商和观众,从而使德国举办的博览会的国际性日益提高;二是德展览公司能洞察国际展览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时到国外投资办展。联邦政府和展览业协会每年推出“官方出国参展计划”,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各州政府也大力扶持本州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加国外展览。目前,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市场及中东欧国家正成为德国主要会展城市的新的业务和利润增长点。
  (三)专业、跨业态经营趋势
  德国会展城市越来越关注于会展业专业细分,追求大而全的会展已经被认为不能带来良好的效益。一些展览由综合性纷纷向专业性转变,如汉诺威公司已将不具专业性的会展予以拆分或归并、取消,只有更具针对性和专业性的展会,才能让人们感到物有所值,才能更加吸引参展商的有限投资。同时,德国会展公司十分看重场馆的营销,为参展商提供既符合品牌展览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展馆搭建。此外,加强与旅游机构的合作,为参展商和参观者提供酒店预订、旅行安排等增值服务,形成“会展旅游”服务产品,不断拓展会展产业价值链。
  (四)行业协会的强势作用
  德国展览业协会(AUMA)是德国展览业的权威组织,也是代表德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唯一的行业组织,是由参展商、购买者和博览会组织者三方面力量组合而成的联合体。德国展览业协会作为服务和协调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与议会、政府各部门和其他行业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所有在德国举办的展览及德国在国外组织的展览活动;确保德国博览会市场的透明化;研究、评估和维护迅速膨胀的数据库;出版和发布展览指南,提供与展览有关的咨询服务和培训等。德国会展公司在制定办展方案和招展过程中都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密切合作,共同打造行业会展品牌。在AUMA的统一调控下,共同探究相关展览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办展、多头办展分散混乱的局面。
  (五)先进的人才培养和认证机制
  德国会展城市展览业的蓬勃发展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密切相关。德国大专院校都设有展览专业,很多高校接受展览公司的委托培训,教育课程紧跟行业发展方向,涉及工商管理、展览管理、会议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以及展示设计与搭建五大专业领域,教师经验丰富,大多具有会展企业背景并与会展行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德国的AUMA等建立创造了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内容,并分别通过课堂学习、工作实践、参与协会活动和考试等方式给予被培训人员各种机会,授予一定的分数,分数累积授予资格证书。严格、系统的人才培训为展览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智力基础,使得发达国家在展览业的竞争中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

  三、成都推进会展业国际化进程的建议

  (一)加大会展场馆设施建设推进力度
  做好会展业硬件设施建设工作,科学规划、抓紧实施展馆建设,避免小而散,走国际化、专业化、大型化和品牌化之路。积极推动省博览局牵头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规划、立项和开工建设。大力推动新世纪环球中心建设,提高现有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场馆使用效率。推动非遗博览园会议中心和酒店等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区(市)县建设符合规划要求的中小型专业场馆和会议中心。积极完善会展设施和其他相关基础设施,如高星级宾馆酒店、立体交通网络、现代化会展设施等,完善其接待条件,优化城市环境。
  (二)构建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的平台
  大力引进国际会展活动,加强与国际协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合作,共同申办论坛和会议。精心办好重大会展活动,按国际标准办展办会,充分发挥国际会展活动展示开放城市形象、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优化会展政务服务环境,提高政务服务国际化水平。积极推动会展项目通过全球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加强与国际会展名城的交流和项目合作。鼓励本土企业赴境外组展参展。邀请国外会展组织和企业来蓉参展参会、开展合作洽谈。加强与境外媒体联系,做好成都国际会展宣传报道,塑造成都国际形象。
  (三)推动会展产业专业化、联动化发展
  树立专业化办展理念,细分会展专业类型,衍生和新创一批专业性强的会展项目,按照以产业办展的思 路,积极培育建材展、电子展、美容展、奢侈品展、动漫展等专业展览,使展会更具针对性和无可替代性,吸引参展商投资。加大对场馆的营销力度,鼓励场馆服务商为参展商提供既符合品牌展览要求,又具有个性化的专业展馆搭建。加强会展与文化、旅游的跨部门跨行业协作,分阶段有计划地拓展会展文化旅游市场尤其是会奖旅游市场。积极开发会后观光旅游、体验旅游,根据会议客源市场的特征实施精准营销,开发针对性强的旅游产品,不断拓展会展产业价值链。促进交通运输、通讯、餐饮、住宿、翻译、金融、保险、零售等关联行业发展,提升其服务配套品质。优化会展中心、宾馆酒店、旅行社和餐饮、广告、翻译等行业企业的“会展服务联盟”机制,通过联盟机制,带动整个会展产业价值链实现纵深整合。
  (四)赋予行业协会更多的管理职能
  通过政府给予适度补贴、会员企业的会费、出版刊物、登载广告、开展学术活动、进行行业培训等收入形式稳定行业协会的经费来源,以支撑行业协会正常运作。适当参照德国展博委员会(AUMA)的模式,树立协会的权威性,协会应有经济部门、组展单位、展览公司和企业代表等多方参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并赋予一定的权威,行使行业协调、会员服务、行业规范和资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职能。如制定行业标准和公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实现良性竞争;推进会展业的法人资质评价体系建立,形成会展市场准入机制和评估认证机制;对会展统计数据进行审核公布;做好行业内培训,制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为会展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收集国内外会展要闻、政策法规、企业动等信息,通过简报形式予以发布;协调全市展览计划的制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会展内容重复的现象。
  (五)加强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会展经济的发展,最终需要落实到人才的支撑。推动高等院校按原有学科特点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开设会展相关专业,依据各自特长建设特色专业,严格审核会展专业设置,确保有重点、高起点地培养会展人才。加强与行业联系,推进高校会展教育的产学结合,与公司企业建立紧密相连的产学合作基地,鼓励研究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展示会展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鼓励会展专业的大学生带来自己的设计作品、商业计划。吸引国外高水准的会展公司对我市会展从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办展技能,邀请国内外专家介绍会展组织、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的形式,提高会展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技能。四是持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会展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重点引进会展策划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把引进会展高端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建设规划,通过各种渠道,为会展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李红光.德国如何做大做强会展业[N].经济日报,2006(08).
[2]杨娟.世界会展之都对发展成都会展旅游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
[3]尤攸.“走遍”世界看会展[J].中国报道,2008(1).
[4]李智玲.德国会展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9(5).
[5]张燕.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理论研究,2009(5).
[6]徐燕.借鉴德国先进会展经验 打造南宁城市会展经济软实力[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2).

作者简介:
  廖喜,伍业春,均系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城市与服务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研究人员。

来源:成都市经济信息中心        


  本文关键词:德国会展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3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2413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5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