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当代展览建筑的“软化”趋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06:25

  本文关键词:当代展览建筑的“软化”趋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展览建筑为建筑师实践自身建筑设计理念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其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特征与建筑思潮。作为容纳展示活动并实现信息交流的建筑场所,展览建筑势必将在艺术形式更迭以及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做出相应改变。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整理和总结这些变化的表现特征及形成原因,为今后展览建筑的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介绍了相关背景知识内容,通过对展览建筑发展沿革和“软化”趋势审美背景的研究,揭示了当代展览建筑的革新一方面表现为由功能拓展引起的空间形式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由审美变迁引发的表达方式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代展览建筑的若干特点,对其进行归类整理并进一步总结为“软化”趋势,同时分别以空间与功能以及表达与审美为两条线索,并从这两大方面阐述了这种趋势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联系。 具体来说,在论述内容和论述结构上,首先从空间与功能的角度详细探讨了展览建筑在空间形态、空间界面及功能类型上的“软化”特征及发展;随后从表达与审美的角度分别叙述了数字媒体技术、人文文化内涵及景观生态元素等内容引入展览建筑所带来的“软化”趋势及影响。在论述手段和论述方式上,通过列举当前国内外展览建筑实践,结合宏观和微观上辩证分析的形式,从多角度加以研究和解读,力争全面而系统地探究当代展览建筑“软化”趋势特征背后的建筑思潮、经济背景、社会文化、技术革新等本质内容,并形成理论上的思辨。 最后,透过对当代展览建筑上述变化特点的深刻剖析,本文得出了如下结论,即展览建筑“软化”趋势及其综合应用是当代展览建筑设计走向的一个主要潮流。
【关键词】:展览建筑 软化 空间与功能 表达与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TU24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4
  • 1.1 课题背景7-8
  • 1.1.1 展览建筑的发展现状7-8
  • 1.1.2 本课题的研究缘起8
  • 1.2 相关概念的廓清8-10
  • 1.2.1 展览建筑8-9
  • 1.2.2 “软化”9-10
  • 1.3 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10-12
  • 1.3.1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10-11
  • 1.3.2 溯本归元的研究意义11-12
  • 1.3.3 具体内容的研究方法12
  • 1.4 论文框架12-14
  • 第二章 展览建筑发展沿革与“软化”趋势审美背景14-29
  • 2.1 展览建筑发展沿革14-20
  • 2.1.1 展览建筑涵义15-16
  • 2.1.2 早期展览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16-17
  • 2.1.3 启蒙时代展览建筑的真正兴起17-18
  • 2.1.4 现代主义中勃兴及大众化走向18-20
  • 2.2 “软化”趋势审美背景20-26
  • 2.2.1 多元发展的审美观念21-23
  • 2.2.2 个性倾向的审美情趣23-25
  • 2.2.3 消融模糊的审美元素25-26
  • 2.2.4 “软化”趋势的审美成因26
  • 2.3 当代展览建筑的革新26-28
  • 2.3.1 由功能拓展引起的空间形式变化26-28
  • 2.3.2 由审美变迁引发的表达方式创新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展览建筑在空间与功能上的“软化”趋势29-57
  • 3.1 展览建筑的空间形态、空间界面与功能类型29-30
  • 3.2 展览建筑空间形态的可变化与动态化趋势30-40
  • 3.2.1 展览建筑空间形态的可变化趋势31-35
  • 3.2.2 展览建筑空间形态的动态化趋势35-40
  • 3.3 展览建筑空间界面的消隐化与图解化趋势40-49
  • 3.3.1 展览建筑空间界面的消隐化趋势42-48
  • 3.3.2 展览建筑空间界面的图解化趋势48-49
  • 3.4 展览建筑功能类型的复合化与外延化趋势49-56
  • 3.4.1 展览建筑功能类型的复合化趋势50-53
  • 3.4.2 展览建筑功能类型的外延化趋势53-56
  • 3.5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展览建筑在表达与审美上的“软化”趋势57-80
  • 4.1 展示信息介质与展览建筑的表达57-58
  • 4.2 数字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展示信息的拓扑化58-64
  • 4.2.1 数字媒体技术引入展览建筑58-61
  • 4.2.2 展示信息的拓扑化61-64
  • 4.3 人文文化内涵的引入与建筑形象的非物化64-72
  • 4.3.1 人文文化内涵引入展览建筑65-68
  • 4.3.2 建筑形象的非物化68-72
  • 4.4 景观生态元素的引入与外部形体的弱势化72-79
  • 4.4.1 景观生态元素引入展览建筑73-76
  • 4.4.2 外部形体的弱势化76-79
  • 4.5 本章小结79-80
  • 第五章 结语80-82
  • 参考文献82-85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85-86
  • 致谢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丽娜;丁鹏;;浅析室内空间的设计手法[J];美术大观;2011年06期

2 孙播;;西方墓园空间形态的发展及演变[J];上海工艺美术;2011年02期

3 孙奕;;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建筑文化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1年08期

4 李宝山;韩枫;甄姣姣;冀英强;;“生长型广场”的模式构成研究[J];安徽建筑;2011年05期

5 龚兆先;吴薇;;城中村问题源头抑制的空间途径与策略[J];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6 邱丽;渠滔;张海;;广东五邑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7 胡晔e

本文编号:303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03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6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