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会展论文 >

宗教物件在博物馆展览中的意义变形——以“深河远流——南传佛教文化特展”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25 06:15
  物件从原生场所转移到博物馆后,物件意义的生成会导致意义变形。物件的意义变形,打破了真实再现的理想。庙宇中的一部分宗教物件被赋予了神圣性,但是当宗教文物转移到博物馆之后,便会产生意义变形。以"深河远流——南传佛教文化特展"为例,宗教物件从庙宇到博物馆展览,再配合网络在线展示,宗教物件的神圣意义转变为知识性、美学性以及娱乐性。为了建立物件与神圣性的关联,策展方可以通过现地保存、举行宗教仪式、展示原生环境的场景、营造神圣氛围等手段来达到加强物件与原生文化脉络联系的目的。 

【文章来源】:东南文化. 2019,(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宗教物件在博物馆展览中的意义变形——以“深河远流——南传佛教文化特展”为例


//宗教物件神圣性的来源

佛陀,博物馆,头像,物件


台湾新北市永和区的世界宗教博物馆之“深河远流——南传佛教文化特展”(以下简称“深河远流”)展出的物件,以佛教造像、民间神灵造像、修养与信仰生活物件为主,其中佛陀像是该展览的大宗。展览除了博物馆室内的实体物件展示之外,还搭配了网络在线展示。以下对比分析庙宇、博物馆、网络三个空间中物件的摆设或展示的差异,从而考察宗教物件的意义变形。结合笔者在实地走访庙宇、参观“深河远流”、浏览“深河远流”官网所观察到的情况,从仪式性、摆设/展示、观者、物件、空间、制度、脉络等角度,比较物件在不同场所的特点。图三//博物馆中的佛陀立像

版图,风格,物件,缅甸


庙宇中的物件按照信仰仪式的功能需要摆设,博物馆或网络则依据知识分类展示。“深河远流”主要物件的展示分为“风格与造像”“禅修与信仰生活”两大部分。“风格与造像”依据地域、造像风格、信仰类型划分为缅甸蒲甘王朝时期、缅甸掸族风格、缅甸曼德勒风格、泰国与柬埔寨风格、特纳民间神灵五个部分,这体现了知识分类的逻辑。神圣物件进入博物馆收藏,以世俗知识范畴进行归类,失去了神圣性[35]。(三)标志性的身体动作


本文编号:3517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huizhanguanlilunwen/3517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3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