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及财政支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17:38

  本文关键词: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及财政支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通过对自然资源有效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力的推动其经济增长,而这个依赖资源消耗而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学术界称其为“资源经济”的阶段。自然资源可分为非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其中非再生资源具有耗竭性,随着社会对其开发利用,其储量会不断减少直至耗竭,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再生。非再生资源主要为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稀土资源等,是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资源。从中国非再生资源的储量现状来看,储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过低;从开发利用过程来看,开发利用技术的水平较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且以极高的生态成本为代价,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流失问题。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具有人均占有量过低、开发利用率较低、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但需求量逐年提高的特点,因此资源变得愈发稀缺,我国面临着非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一问题。如何提高非再生资源利用的监管水平和效率与如何选择适当的财政支持政策来辅助监管体制对经济分配与生态保护进行优化调节,对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安全与保护生态等目标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从建国以来至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的演变,并详细分析了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的现状。本文以财政学理论为基础视角,通过对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现状的详细研究,发现目前的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在一些环节中存在问题:对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机制不完善、对资源保值增值体系的监管制度较为缺乏、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在监管体制中存在明显的“政企不分”和“所有者缺位”问题。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财政政策层面、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层面、法律制度层面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这四个角度对中国现行监管体制问题的原因进行挖掘和分析。在财政政策层面,由于我国缺乏适当的财政补偿机制,导致目前非再生资源的价值体系没有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监管机制失效;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层面上,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往往会对资源进行胡乱与过度的开发,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由于非再生资源的产权确立不清,使得地方政府的权力远大于责任并使其监管效力下降;在法律制度层面,我国在非再生资源领域的立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并且许多法律制度没有与时俱进;从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上看,国家对非再生资源产业的准入机制的构建不够重视,并缺乏对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本文从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问题的根源出发,对监管体制与财政支持政策的选择从五个角度提出建议。对于中国,如何对非再生资源的高效利用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目前中国正处于对非再生资源高度依赖的资源经济进程中。目前中国亟需健全的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与适当的财政政策共同对非再生资源产业的问题进行优化。未来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的相关研究将关注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与通过复杂适应性系统方法来构建和评价监管体制等领域上。
【关键词】:非再生资源 监管 财政支持 可持续发展 生态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06;F812.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2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13-16
  • 1.1.1 研究背景13-15
  • 1.1.2 选题意义15-16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16-19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6-17
  • 1.2.2 国外研究综述17-19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19-20
  • 1.4 研究方法20
  • 1.5 创新与不足20-22
  • 1.5.1 本文的创新20-21
  • 1.5.2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21-22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22-27
  • 2.1 政府规制理论22-23
  • 2.1.1 政府规制和市场调节机制22
  • 2.1.2 非再生资源产业政府规制方式的调整22-23
  • 2.2 产权理论23-25
  • 2.2.1 产权的概念23-24
  • 2.2.2 非再生资源产权的权利束24-25
  • 2.3 租金理论25-27
  • 2.3.1 租金概念的演变和租金理论25-26
  • 2.3.2 非再生资源和资源租26-27
  • 第3章 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的演变及问题分析27-33
  • 3.1 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的演变27-28
  • 3.1.1 徘徊在放权与集权之间的非再生资源自给自足时期(1949-1978)27-28
  • 3.1.2 政府监管体制逐渐完善的多元发展阶段(1979-2005)28
  • 3.2 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的现状28-29
  • 3.3 中国现行非再生资源监管的主要问题29-33
  • 3.3.1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机制不健全29-30
  • 3.3.2 对非再生资源保值增值体系的监管体制不完善30
  • 3.3.3 对非再生资源产业信息公开制度的监管机制不健全30-31
  • 3.3.4 非再生资源监管体制中的“政企不分”和“所有者缺位”问题31-33
  • 第4章 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33-46
  • 4.1 国家战略发展层面的原因33-35
  • 4.1.1 中国非再生资源的准入机制不够完善33-34
  • 4.1.2 缺乏对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34-35
  • 4.2 法律制度层面的原因35-37
  • 4.2.1 非再生资源的立法体系不完善35-36
  • 4.2.2 非再生资源的立法速度较慢并且立法方式不成熟36
  • 4.2.3 非再生资源立法的可操作性较低36
  • 4.2.4 非再生资源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不完善36-37
  • 4.3 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层面的原因37-39
  • 4.3.1 企业发展层面的原因37
  • 4.3.2 地方政府发展层面的原因37-39
  • 4.4 财政支持层面的原因39-46
  • 4.4.1 对资源成本进行财政补偿的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40
  • 4.4.2 缺乏对生态成本进行财政补偿的税费体制40-41
  • 4.4.3 非再生资源财政补偿的实证分析41-46
  • 第5章 对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及财政支持的建议46-56
  • 5.1 完善中国非再生资源的产权制度46-48
  • 5.1.1 更新非再生资源产权的社会基础认识46
  • 5.1.2 非再生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方式46-48
  • 5.2 健全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的法律体系48-49
  • 5.2.1 加快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的立法速度48
  • 5.2.2 完善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48-49
  • 5.3 构建中国非再生资源型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49-51
  • 5.3.1 完善国有非再生资源型企业的治理结构49-50
  • 5.3.2 建立员工物质上的激励—约束机制50
  • 5.3.3 建立员工精神上的激励—约束机制50-51
  • 5.4 改进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的准入机制51-52
  • 5.4.1 重构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准入机制的基本原则51
  • 5.4.2 我国非可再生资源市场准入机制的设计建议51-52
  • 5.5 对中国非再生资源产业实施合理的财政支持政策52-56
  • 5.5.1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成本进行财政补偿52-54
  • 5.5.2 对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源成本进行财政补偿54-55
  • 5.5.3 发布推动非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创新的财政政策55-56
  •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2
  • 作者简介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可再生资源、非再生资源[J];经济视角;2002年02期

2 王育宝;胡芳肖;;非再生资源开发中价值补偿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3期

3 张自尧;;西部非再生资源开发中的价值净损失与可持续发展[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周建伦;王剑;;非再生资源价值补偿的财税政策研究——基于陕西省的数据[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志成;;浅论石油资源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年32期

6 王万山;;非再生自然资源跨代使用的制度安排研究[J];经济评论;2006年03期

7 袁国璋;强化情报保证体系[J];情报学刊;1988年06期

8 时克轩;;从能源与环境看可持续发展[J];中国石化;2008年01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 梁言顺;人口适度零增长[N];中国人口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栋;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历史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荆阳;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及财政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非再生资源监管及财政支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9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2619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1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