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Web2.0环境下的认知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建构机理

发布时间:2021-08-09 10:58
  随着Web2.0的发展,知识建构呈现出新的特征:用户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还是知识"创造者",知识建构由单向的认知建构向双向的认知和社会协同建构转变。本文在分析了Web2.0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提出Web2.0环境下的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协同建构模型,揭示了其中的认知与社会的协同建构机理。阐述了其中知识内化与知识外化的双向建构过程,个体的认知系统是通过内部同化拓展认知结构,通过内部顺应学习改变其认知结构,进而通过外部同化和外部顺应建构知识系统。其中认知冲突能够促进内部顺应和外部顺应的发生,是推动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协同演化的关键因素;而作为两个系统相互作用的中介的交流与沟通则是解决个体之间以及群体之间认知冲突的主要方式。最后,以维基百科为例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 

【文章来源】:科研管理. 2019,40(12)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Web2.0环境下的认知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建构机理


Web2.0环境下认知系统与知识系统协同建构模型

机理,知识系统,认知结构,图式


Web2.0的环境下,知识系统由个体相互协作所形成的外化知识所组成,知识系统内的知识是社区中所有个体所提供的知识集合聚合后的结果。当个体有从知识系统中获取知识的需求时,他们会通过内化知识系统中的知识来改变或重组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当个体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时,就产生了同化过程,它是认知结构的量变;另一方面,当个体为了解决“认知冲突”而去主动调整其原有的认知结构时,就产生了顺应过程,它是认知结构的质变,促进个体去创建新的图式。同化和顺应这两种方式使得用户与周围环境达到一种平衡,当知识系统中的知识能被个体使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时,个体的认知状态处于一种平衡;而当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不能被个体的现有图式同化而产生“认知冲突”时,这种平衡就遭到了破坏,而修改或创建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用户的认知结构就是在这种平衡(建构)-不平衡(解构)-新的平衡(重构)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发展[29]。在Web2.0环境下,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内化过程来获取知识,还可以在该过程中涌现出新的知识。用户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知识系统内化来的知识相互作用就会产生这种新的知识,它既不是原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也不是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而是认知系统和知识系统经过协同建构后发生了质变的新的知识。这种涌现出的新知识一方面会促进用户产生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为“知识的外化”提供基础,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知识系统向前演化。

机理,知识系统,认知结构,认知系统


Web2.0环境下“知识的外化”机理如图3.其中Web2.0环境下的知识系统由内部的圆形表示,而用户的认知系统1,2和n则分别用圆圈、三角形和五边形等形状来代表用户不同的认知结构。其中,认知系统2代表,当认知系统中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相吻合时,用户将通过外部同化的手段,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添入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中;认知系统1和n表示,当认知系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不吻合时就有可能发生“认知冲突”,此时用户会以外部顺应的方式将自己的认知结构不一致的知识添加进知识系统中,并在与其他个体的交流沟通过程中通过学习过程来提高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所以,知识的外化过程同时伴随着知识的内化过程,并通过这两个过程实现了认知系统与知识系统的结构耦合。Web2.0环境作为一个大规模自组织的协同环境,其中的用户由于拥有异质的认知结构而导致其对知识系统中知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不一致,而该环境下社区中用户观点又拥有社会性特征,用户异质的观点在沟通与交流中进行融合、序化,从而形成知识。在Web2.0环境下,知识的外化过程是用户将自己的知识引入知识系统并通过相互作用进行知识创造的过程,其主要通过用户的交流沟通与协作来完成。首先,用户需要表达出自己的认知观点,也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外化出来,使得团队中的其他个体能够理解。一方面,当用户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体系相吻合时,用户会考虑将知识系统中缺失的信息补充进去,这是外部的同化过程;另一方面,当用户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体系不吻合时,用户需要认真分析知识系统中现有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学习来调整旧的认知结构去理解这些知识,进而将自己异质的认知观点添加到知识系统的知识体系中,这是外部的顺应过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当代情报学哲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体系构建[J]. 王知津,周鹏,韩正彪.  情报学报. 2014 (02)
[2]情报学与认知科学的碰撞和交融——认知情报学的产生与发展趋势探微[J]. 严贝妮,陈秀娟.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3(12)
[3]社会建构主义和延展认知统一视角下的情报学理论创新[J]. 王知津,马婧,周鹏,陈翀.  图书情报工作. 2012(12)
[4]论情报学元理论的“3C”主义[J]. 王知津,王文爽,卞丹.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07)
[5]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交往的启示[J]. 刘思佳,高瑜.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01)
[6]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研究[J]. 刘智运.  教学研究. 2008(04)
[7]论情报学社会认知观[J]. 王知津,赵洪.  图书情报知识. 2007(04)
[8]社会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信息检索课中的运用[J]. 陈昌蓉.  情报探索. 2006(03)
[9]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比较的新思考[J]. 麻彦坤,叶浩生.  心理科学. 2004(06)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 王沛,康廷虎.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5)



本文编号:3331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331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1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