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敏感性量表_公平敏感性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11-30 16:53

  本文关键词:公平敏感性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4):702~707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公平敏感性研究述评*

周 浩 龙立荣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摘 要 公平敏感性是基于对Adams公平理论的批评提出来的,反映的是人们在公平问题上的个体差异性。该文首先对公平敏感性概念的提出与修正进行了回顾,并介绍了公平敏感性的测量方法和分类标准;然后分析了公平敏感性对于结果变量的直接及调节效应,个人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公平敏感性的影响,并介绍了公平敏感性的跨文化比较;最后指出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澄清对概念理解的差异,改进分类标准,加强对公平敏感性影响因素以及中国人公平敏感性的研究。 关键词 公平理论,公平敏感性,组织公平感。 分类号 B849:C91

1公平敏感性的概念和测量

1.1公平理论面临的挑战

近30年来,组织公平感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热门话题。组织公平感研究始于Adams的公平理论,Adams认为,人们判断分配公平与否不仅仅是看收入的绝对值,更重要的是与参照对象比较的相对值的大小。如果相等,则感觉到公平,如果不相等则感觉到不公平,并进而采取一定的行为来消除不公平感。

公平理论中隐含了一个假设:公平是所有人都追求的目标,即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所得与投入之比和比较对象的所得与投入之比相等。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评价分配结果时,并不一定都遵照公平法则,人们对待分配结果是有所偏好的。比如,Weick的研究表明,荷兰大学生更偏好自己的投入大于所得,而美国大学生更偏好所得大于投入[1]。总之,公平理论作为组织公平感研究的理论基础,正面临着挑战和批评,其中之一就是忽视了公平的个体差异性。

1.2 公平敏感性概念的提出

Huseman(1987)针对公平理论中缺乏对个体差异性的考察,指出人们对公平的偏好是稳定且因人而异的,进而提出了公平敏感性(equity sensitivity)的概念[1]。

Huseman将公平敏感性定义为个体对公平的不

同偏好(preference)。这种偏好导致个体对公平或不公平的结果有稳定且个性化的反应。Huseman将公平敏感性用一个连续体来表示,在这个连续体的两端和中间,分别代表三种典型的公平偏好类型:一端是大公无私(benevolent);一端是自私自利(entitled);中间则是公平交易(equity sensitive)。大公无私的人有三个特征:偏好自己的高投入,偏好自己的投入大于自己的所得,偏好自己的O/I﹤参照对象的O/I**。自私自利的人则有对应的三个特征:偏好自己的高所得,偏好自己的所得大于自己的投入,偏好于自己的O/I﹥参照对象的O/I。公平交易的人有两个特征:偏好自己的所得等于自己的投入,偏好于自己的O/I=参照对象的O/I。

对于大公无私的人,Huseman认为可能与某些人格特质有关,比如利他人格(altruism),也可能与人们希望受到社会赞许有关。对于自私自利的人,,Huseman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格形成期的原因,比如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放纵和溺爱;二是社会的原因,比如巨大的社会压力(高失业率)、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社会制度的变革),导致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地为自己谋求更多。

由于Huseman将公平敏感性定义为对公平的不同偏好,所以他认为公平敏感性是公平感与效果变量关系的调节变量。以满意度为例,对偏好公平交易的人而言,公平感与满意度之间应该呈倒U形,即在结果不利(underrward)和结果有利(overreward)两种情况下,满意度都降低。对大公

收稿日期:2006-12-2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号:70671046)。 通讯作者:龙立荣,E-mail:lrlong@

** O:outcome,所得;I:input,投入。 702


  本文关键词:公平敏感性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9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199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7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