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行政管理论文 >

论出版业视角下的政府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5-01-15 16:04

 

摘要:民主社会倡导言论自由,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会选择通过“出版”这一途径向外界传递个人的思想观点、表达自身的情感。若上升到更高层面,出版物则应归类为精神产物,其对整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导向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物质产品给人民群众的所带来的影响毕竟是相对有限的,而诸如出版物这类精神产品,其本身就具有潜在的思想价值,因此,其对整个民族思想的导向性不可小觑。当代社会对于优良思想、积极精神的追求力度绝不亚于知识,一旦人民群众接受了某一出版物所传达的某种思想,其所接纳的将可能是新的思想道德理念、新的政治立场等,将这些精神产物一旦融入读者的生活,其整个人或将由内而外发生“质”的改变。正所谓:好书鼓舞人、造就良好社会风气;坏书毒害人、影响正常社会秩序。所以,一方面要继续保障出版自由这一民主权利,另一方面也要对整个出版业进行科学、合理地引导和规范,促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发达。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当前我国的出版体制还处于初级发展转型期,引领公民出版自由并规范其出版行为的《出版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出炉。长时间以来,政府都是通过一些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计划管理来调控并规范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并正逐渐发展成熟,整个出版业也朝着产业化的方向深化改革。时至今日,现有出版业的体制和管理规范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多盗版、多滞销、多跟风等弊端最为普遍。若想进一步稳步推进出版业的科学发展至繁荣昌盛,必须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上述难题。
不难看出,和其他经济导向型行业相类似,出版业的发展也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而转型、变革的。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出版业还比较年轻,在管理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不足,政府在规范、管理及调控行业发展等方面仍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此次研究将尝试着对上述问题进行逻辑分析,并整合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为政府对出版业的管理提供可操性解决方案。综合各项参考资料,本文提出以下观点:政府在对出版业管理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管理主体对出版业的领导和规范,相关部门应重点协调政府和企业的角色关系,明确管理者的职责定位,将依法、守法、民主、科学等要领落到实处,找准现阶段制约行业发展的要害并着力于解决这些,高效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出版业,管理模式,政府职能

1绪论

1.1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党和政府向国家公民进行信息的上传下达都需要借用新闻出版这一关键的媒介来实现。在市场真正发育成熟前,如果出版业过于依赖政府这一“市场主心骨”,过度强调“阵地”的主导地位,使得行业长时间处于受政府庇护的状态难以有所突破,许多政府行为仍旧留存于行业中而缺乏产业化的创新。而实际上,出版业更应归属于文化精神产业,,而不应作为政府的附属而存在。基于这一现状,研究政府管理在整个出版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就缺乏现实价值。


2、出版业的概述及其属性
3我国政府对出版业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出版业管理模式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

结论及展望

笔者围绕“出版”与“政府管理”,简单回顾了不同历史阶段两者的关系联结点。对市场化、产业化前后的中国出版业作了描述,考察了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行为特征、管理特点等等。分析了政府管理的得失,指出了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定位、行政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合理成分、不科学因素及其造成原因所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示,前瞻性的眼光,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富有创意地提出了当前社会条件下,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出版业管理必要性和思路,为进一步深化出版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一点参考。 
笔者认为,中国图书出版的产业化,市场化,并不是出版的“去意识形态”化,在中国出版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图书出版业的管理。总体而言,产业化进程中的出版改革是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基于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基础上的渐进式改革。其成因除了出版业本身具有的精神特质需要政府主导外,还有就是:我国是一个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和市场发育状况既受到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受到既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欠发达的市场经济,这种经济不能靠简单地取消行政管理的办法来加以完善,政府干预的广度和深度注定要远远超过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保证改革和发展的有序、稳定,政府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经济运行过程保留较多的行政干预。这种干预是过渡时期经济有效运行的先决条件,它只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减少。此外,在中国特有的所有制结构框架内,国家不仅要作为宏观经济的调节者,还要作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介入经济的运行过程,符合这种要求的只能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中国特色出版经济也符合这一发展规律。 
但中国的新闻出版改革,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对其研究终究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笔者毕竟站的低看的近,研究能力有限,对时代脉搏把握不准,加上对资料占有实在匮乏,本文还有诸多错漏之处,逻辑分析上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混乱。本人愿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于改正。

参考文献

[1]于友先.现代出版产业发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2]周蔚华.出版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曾庆宾.中国出版产业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郝振省.2004--200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杜,2005
[5]余敏.2003--2004中国出版业状况与预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6]郝振省.2004--2005国际出版业状况与预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7]余敏.2002--2003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8][英]伊恩.麦高文,詹姆士.迈考尔.国际出版原则与实践[M].徐明强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
[9]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i
[10]余敏.加强出版业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11]余敏,加入WTO与中国出版业发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12]余敏.2002--2003中国出版业状况及预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
[13]于友先.现代出版产业论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
[14]余敏.出版学[岫.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15]黄先蓉.出版法规及其应用[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16]余敏.2004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17]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图书出版管理手册[M]:2006修订.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18]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9]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0]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1][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砌:7版.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2][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丁:10版.孙健敏,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黄先蓉.论出版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原则[J].编辑之友,2003(I):40-43
[24]骆丹.出版产业化是必由之路EJ].出版广角,2004(2):24-27
[25]朱静雯.出版业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运用[J].出版发行研究,2003(12):27—31
[26]史东辉等.中国图书出版业的产业组织分析.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2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8]谢苍霖、万芳珍.三千年文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29]吴声功.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0]龙一春.日本出版业的规制方式及行业自律.出版发行研究,2006(2). 
[31]廖建军.论出版产业的外部性与政府管理.图书情报知识,2005(104). 
[32]吴淑芬等.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职能研究.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2).




本文编号:116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engwuguanli/116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b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