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15 05:41
  本文在对现有研究古代产品质量管理以及政府质量管理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大多数与古代质量管理有关的文献,是将质量作为产品的一种附加属性,从产品的技术进步、产品的标准以及质量管理相关的法律规范等方面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微观视角,研究产品生产流程、标准、规则等微观技术问题,而没有将这些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从政府质量管理的制度层面进行研究。因而,本文从制度的宏观视角切入,研究政府质量管理制度的变迁规律,以及该制度如何作用于产品质量管理和质量提升,并发掘在政府质量管理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下,质量管理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市场交易双方、社会中介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本文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建立了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变迁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主要历史时段的政府质量管理特点,得出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变迁的规律,从而补足目前在古代政府质量管理制度研究方面的不足,并为未来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可供参照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框架。同时,本文归纳得出了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发展历程中所呈现出的演进规律,即我国古代政府质量管理是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秦汉时期政府...

【文章页数】:13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历史阶段范围的说明
        1.3.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3 分析框架和结构
2. 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相关研究综述
    2.1 古代政府质量管理有关体制、机构及职能
        2.1.1 政府质量管理有关手工生产及质量管理制度
        2.1.2 政府质量管理相关机构和职能
        2.1.3 政府质量管理包含内容和范围
    2.2 古代政府产品质量管理对象和方法
        2.2.1 政府质量管理中的标准生产模式
        2.2.2 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2.3 政府与生产者相互关系及其对产品质量保障作用
    2.3 多元主体在质量管理中的参与方式及作用
        2.3.1 市场机制在政府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3.2 社会治理在政府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3.3 非正式制度在政府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2.4 简评
3. 秦汉时期政府主导生产下的直接质量管理
    3.1 重农抑商背景下政府直接质量管理机构及职官设置
        3.1.1 生产与质量管理合一的机构与职官设置
        3.1.2 政府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所属生产机构的行为管理
        3.1.3 满足官方需求为主的政府单一质量管理
    3.2 政府行政管制下的质量管理法律规范及实施方法
        3.2.1 政府质量管理的法律规范及特点
        3.2.2 政府对产品生产标准的规范和划一
        3.2.3 政府通过对工匠技艺的保障及惩罚保障产品质量
    3.3 政府对市场交易的管制以及对商品质量的抑制
        3.3.1 政府直接管制商品质量并参与市场交易
        3.3.2 政府直接出售商品和管制商品质量的争议及其利弊
        3.3.3 政府物价管控对产品质量起到抑制作用
4. 唐宋时期政府质量管理逐步由直接向间接过渡
    4.1 政府质量管理的机构及职能设置对前代的继承及变化
        4.1.1 唐代面向官方用度需求的政府质量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
        4.1.2 宋代面向市场交易的政府质量管理机构和职能调整
        4.1.3 唐宋政府质量管理思路的差异
    4.2 市制背景下政府对商品质量的法律规范及其全能式管理模式
        4.2.1 市制背景下政府对商品质量的管理
        4.2.2 唐代市场交易商品质量管理法律规范及特点
        4.2.3 唐代政府对商品质量的管理承揽生产到流通全过程的责任
    4.3 市制打破后政府质量管理的职能向事后管理转移
        4.3.1 宋代市制破除后政府直接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步减弱
        4.3.2 宋代政府质量管理对民间参与治理的引入
        4.3.3 宋代市制破除后市场竞争行为对商品质量的影响
5. 明清时期政府间接质量管理基本定型
    5.1 政府实施间接质量管理的机构、职能及规范
        5.1.1 政府质量质量管理机构和职能的缩减
        5.1.2 法律规范的变化体现出政府间接质量管理的形成
        5.1.3 政府直接质量管理限于对自身用度的管理
    5.2 民间贸易发展促使政府间接质量管理模式的形成
        5.2.1 政府强制生产难以为质量水平提升提供持久激励
        5.2.2 民间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官手工业生产的冲击
        5.2.3 市场交易的中介代替政府强制成为产品质量信号的传播媒介
    5.3 民间自发调节形成对政府质量管理的补充形式
        5.3.1 民间的自发秩序弥补政府质量管理的不足
        5.3.2 官方保留对质量违法的惩罚和民间契约认定的职能
        5.3.3 民间信用和诚信形成对质量保障的软约束
6. 古代政府直接向间接质量管理转变的理论分析
    6.1 政府直接与间接质量管理
        6.1.1 政府直接质量管理
        6.1.2 政府间接质量管理
    6.2 政府质量管理制度配置效率提升的自主变迁
        6.2.1 直接向间接质量管理转变是“自下而上”的自然演进过程
        6.2.2 从满足政府利益为主转向多元主体达成内在利益一致
        6.2.3 由政府单一管制转向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实施质量管理
    6.3 直接向间接质量管理体制转变的诱致性因素
        6.3.1 质量信息能够更为充分的传递
        6.3.2 依靠产品质量获得收益的内在激励
        6.3.3 社会整体质量管理成本的最小化
    6.4 直接向间接质量管理体制转变过程的均衡状态变化
        6.4.1 政府直接质量管理适用于封闭市场环境
        6.4.2 市制打破促使直接向间接质量管理转变
        6.4.3 间接质量管理平衡了开放环境下的管理成本与收益
7 古代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启示及完善的政策建议
    7.1 当代政府直接质量管理模式的形成
        7.1.1 政府单一质量管理体制的强制性引入
        7.1.2 政府对质量公共属性的管理职能还未明确界定
        7.1.3 政府质量管理仍旧侧重于事前准入和事中监管
        7.1.4 市场和社会主体的质量管理作用亟待发挥
    7.2 古代政府间接质量管理对当代的启示
        7.2.1 政府质量管理制度应当渐进式的重归间接管理模式
        7.2.2 政府质量管理的转型应避免路径依赖陷阱
        7.2.3 向间接质量管理体制转变是对强制性制度引入的修正
    7.3 政府实施间接质量管理模式的完善路径
        7.3.1 政府质量管理应减少微观干预着重于制定规则
        7.3.2 建立结果导向型的政府质量管理模式
        7.3.3 注重质量文化中自律性的积极作用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995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iliangguanli/3995012.html

上一篇:探索铁路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6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