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听同伴讲民间故事增进多民族心理融合

发布时间:2021-07-16 16:56
  中国各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社会化信息,体现了勤劳勇敢、热爱和平、不屈不挠、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中华民族共有的心理特征。本研究采用拼图教室法,让汉族、傣族和景颇族青少年结成同伴,以学、讲本族故事,听他族故事方式传递文化社会化信息,考察同伴文化社会化与民族认同对心理距离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分别比较在短程接触和长程接触条件下,拼图组被试的文化社会化活动与人际组被试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心理距离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起人际关系团体辅导,以传递民族民间故事为内容的同伴文化社会化活动虽然不影响民族认同,却显著缩短了三个民族青少年对其他民族的心理距离。听故事和接触,使不同民族的青少年产生了高级的、共同的群体身份感与分别心的融合,是民族心理距离得以拉近的深层原因。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2020,31(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听同伴讲民间故事增进多民族心理融合


三族学生短程接触条件下心理距离后测协方差分析结果

心理距离,协方差,民族认同,学生


对实验2后测数据的分析思路与实验1相同。统计控制的协变量同时包括民族认同后测结果和心理距离前测结果。首先,通过模型设定对三个模型中两个协变量与各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些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s>0.05,表明以这两个变量作为协变量进行统计控制可行。分别对三个模型进行了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模型1(汉族/景颇族对傣族)中,民族认同后测的协变量效应边缘显著,F(1,40)=4.08,p=0.051,ηp2=0.11;与傣族的心理距离前测的协变量效应显著,F(1,40)=6.75,p<0.05,ηp2=0.16;组别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40)=3.83,p=0.058,ηp2=0.10。拼图组与人际组对傣族心理距离后测均值差异的95%CI为[-0.13,7.13],拼图组的汉族被试和景颇族被试对傣族的心理距离比人际组更近。其他的效应均不显著,ps>0.05。在模型2(汉族/傣族对景颇族)中,与景颇族的心理距离前测协变量效应非常显著,F(1,37)=47.58,p<0.001,ηp2=0.59;民族的主效应显著,F(1,37)=16.79,p<0.001,ηp2=0.34。汉族与傣族对景颇族距离后测均值差异的95%CI为[2.54,7.57];组别与民族的交互作用显著,F(1,37)=5.11,p<0.05,ηp2=0.14。简单效应检验发现,傣族被试的组别效应显著,p<0.05,傣族拼图组与傣族人际组对景颇族距离后测均值差异的95%CI为[-8.69,-0.87],拼图组的傣族被试对景颇族被试的心理距离大于人际组被试;汉族被试的组别效应不显著,p>0.05;其他的效应均不显著,ps>0.05。在模型3(景颇族/傣族对汉族)中,民族认同后测协变量效应边缘显著,F(1,38)=3.34,p=0.077,ηp2=0.09;与汉族的心理距离前测协变量效应显著,F(1,38)=5.16,p<0.05,ηp2=0.14;组别主效应显著,F(1,38)=5.88,p<0.05,ηp2=0.15。拼图组与人际组对汉族距离后测均值差异的95%CI为[0.57,6.47],拼图组的景颇族被试和傣族被试对汉族的心理距离比人际组更近;其他效应均不显著,ps>0.05。图2是实验2心理距离后测的协方差分析结果。为了分析实验效应对民族认同是否有影响,以民族(汉族/傣族/景颇族)和组别(拼图/人际)为自变量,民族认同前测结果为因变量,方差分析发现,民族的主效应显著,F(1,58)=4.49,p<0.05,ηp2=0.15,其余的效应均不显著,ps>0.05。LSD多重比较表明,汉族被试的民族认同与傣族被试(均值差异的95%CI为[-4.835,-.865])和景颇族被试(均值差异的95%CI为[-4.044,-.227])存在显著差异,但傣族被试和景颇族被试之间差异不显著。再以民族认同前测结果为协变量,民族(汉/傣/景颇)和组别(拼图/人际)为自变量,民族认同后测结果为因变量。协方差分析发现,民族认同前测的协变量效应显著,F(1,58)=12.43,p<0.01,ηp2=0.19。这说明,对民族认同前测进行控制有必要;民族和组别的交互效应显著,F(1,58)=3.44,p<0.05,ηp2=0.12;其余各项效应均不显著,ps>0.05,对民族和组别的交互效应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各项差异比较均不显著,ps>0.05,说明方差分析发现的民族和组别的交互效应不很可靠。综合各项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判断,至少在后测阶段三个民族在民族认同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且拼图教室法和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法两种方法均不会导致民族认同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师的民族社会化实践与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关系[J]. 尹可丽,田江瑶.  民族教育研究. 2019(02)
[2]从“存在是什么”到“如何存在”:对中国民间故事价值研究的理论反思[J]. 张琼洁.  民俗研究. 2019(01)
[3]论长白山民间故事生成的民族心理[J]. 王悦,郝连科.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9)
[4]一和多——作为人类学基本问题的人群关系[J]. 赵旭东.  社会科学. 2018(07)
[5]傣族青少年同伴文化社会化类型特征及发生情境[J]. 王孟君,尹可丽,杨杨.  社区心理学研究. 2018(01)
[6]应重视多民族共同心理研究[J]. 张积家.  中国民族教育. 2017(06)
[7]当前缅甸不同宗教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及其影响因素[J]. 孔建勋,张晓倩.  世界宗教文化. 2017(01)
[8]民族院校大学生族际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解析——基于三所民族院校的田野调查[J]. 章琛,戴宁宁.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15(04)
[9]文化与边界:社会如何分类[J]. 纳日碧力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6)
[10]城市族群流动与族群边界的建构——以昆明市布依巷为例[J]. 何明,木薇.  民族研究. 2013 (05)



本文编号:3287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287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