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底层“非虚构”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4 17:02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潮起潮落的底层叙事始终处于当代思潮的激烈论争和不同文学标准的差异巨大的评判之中,这使底层叙事超出了纯粹的文学思潮的范围。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推出“非虚构”栏目后,“非虚构”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在底层文学的范畴中,如果将“非虚构”叙事作为一种文学叙事的策略来把握的话,那么作为叙事的主体和特定视角处理对象,其实已经超出了文学叙事的范围,比如有的“非虚构”作者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作家,也不谋求作家的身份,而他的所直面的对象也并非只是文学视野中的乡土中国或社会底层,而更多的属于社会学或者说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农”问题的视角。本论文在方法上进行了一定限制,在研究对象也做了缩小。方法上,力求结合叙事学去探究底层叙事中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底层是否能够真正被代表,即叙事主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供底层经验。第二,“非虚构”写作是否真的能够提供真实的底层经验,即在“非虚构”的底层叙事实践中,其创作主体、对象、策略有何经验教训。论文总体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对该论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问题作了整体式的梳理,并对其研究意义及论文框架进行了总述。正文部分共五章,正文第...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的梳理
    1.2 研究现状
        1.2.1 “非虚构”国内外研究
        1.2.2 底层“非虚构”叙事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框架
2 底层“非虚构”叙事的源起
    2.1 底层文学叙事的内在困境
        2.1.1 内容上重叠与模式化
        2.1.2 话语上裂缝与“失焦”
        2.1.3 表达上公式化与概念化
    2.2 底层“非虚构”叙事的崛起
3 谁写:经验与情怀兼备的叙事主体
    3.1 多层次的身份构成
        3.1.1 关怀底层的知识分子
        3.1.2 打工作家与底层大众
    3.2 叙事者的“在场”形式
        3.2.1 “在场”的个人体验
        3.2.2 尊重对象的平等态度
    3.3 叙事者的主观“投射”与“幻象”
        3.3.1 寻找自我精神的依托地
        3.3.2 多重情感的投射
        3.3.3 寻找重构社会的契机
4 写谁:底层的“真实”图景
    4.1 激变中的农村
        4.1.1 贫穷与断裂
        4.1.2 田园乡愁不再
        4.1.3 溃散变异的内在肌理
    4.2 “真实”的打工生活
        4.2.1 在生存与打工之间
        4.2.2 创伤性身心体验
5 怎么写:底层“非虚构”的叙事策略
    5.1 “返乡”模式
        5.1.1 回忆与现实的震惊对比
        5.1.2 多声部呈现现实
        5.1.3 “看与被看”的建构与反差
    5.2 “田野调研”模式
        5.2.1 对话的实录
        5.2.2 实现本质性的细节
        5.2.3 叙事中的评价话语
    5.3 “故事讲述”模式
        5.3.1 第一或者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5.3.2 故事性与“反故事”性叙述相结合
        5.3.3 “天真之声”与“经验之声”交替出现
    5.4 “原生态”展览
6 评价:价值与限度
    6.1 价值
        6.1.1 再现了底层的生存图景
        6.1.2 对于“人在底层”的价值重构
        6.1.3 叙事主体的彰显
    6.2 限度
        6.2.1 存在着消费底层的危机
        6.2.2 叙述主体的制约
        6.2.3 真实的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命名及其流变[J]. 刘浏.  当代文坛. 2019(02)
[2]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J]. 冯骥才.  当代文坛. 2019(02)
[3]非虚构写作的中国面目与可期未来[J]. 张林贺.  今传媒. 2019(02)
[4]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底层叙述[J]. 张均.  文艺争鸣. 2019(01)
[5]新世纪中国文学非虚构写作的现状、困境及发展前景[J]. 王光利.  当代文坛. 2019(01)
[6]改革开放文学四十年:非虚构文学的兴起及辨析[J]. 梁鸿.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5)
[7]非虚构写作:叙事视角、路径依赖与现实冲击——对“译文纪实”系列图书的读与思[J]. 宣海林,李铎.  中国图书评论. 2018(06)
[8]《人民文学》与底层叙事潮流[J]. 杨会.  当代文坛. 2017(04)
[9]论底层文学叙事伦理的多样形态[J]. 刘家民.  百家评论. 2017(03)
[10]乡土文学的非虚构和“非虚构”的乡土文学[J]. 邓晓雨.  当代作家评论. 2017(02)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D]. 邓晓雨.吉林大学 2017

硕士论文
[1]“非虚构”写作论[D]. 李家安.江西师范大学 2018
[2]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场景建构研究[D]. 先敏.广西师范学院 2018
[3]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研究[D]. 黄婷婷.江西师范大学 2017
[4]梁鸿非虚构文学的乡土书写研究[D]. 张志娟.广西师范学院 2017
[5]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现象研究[D]. 任风梅.新疆师范大学 2017
[6]《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作品叙事学研究[D]. 王坤.南京师范大学 2017
[7]2010年以来中国“非虚构写作”研究[D]. 魏珊.西北师范大学 2016
[8]新世纪非虚构文学研究[D]. 姚星.四川师范大学 2015
[9]新世纪中国非虚构文学论[D]. 李云霄.西南大学 2015
[10]新世纪以来“非虚构”文学的叙事研究[D]. 卢甬月.安徽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301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301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