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新论》《昌言》文体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8 18:32
  《新论》是两汉之际的散文,桓谭以“论”名篇,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这是属于先秦时期的“论”体文;《昌言》是东汉末的散文,仲长统以“言”名篇,从文体分类的角度来看,这是属于先秦时期的“言”体文。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看,许多文体在先秦时期已经产生,而文体确立、分类和辨析的著作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代恰好处于两段时期之间。而不同文体著作中对文体的分类又有所不同,“论”作为古代文体之一,在中国古代的文体上占有重要的作用,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论”体是指“有言即论”,包括了各种议论性的文体;狭义的“论”体是指以“论”名篇、以辨明事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性散文,不包括其他体类。在广义的“论”体中,“言”体和“论”体有关联。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以“论”“言”文体的角度对《新论》《昌言》进行文体研究,具体从《新论》《昌言》各自文本的文体特征及文体归属展开。在肃清古代文体著作中“论”体的基础上,论证、辨析《新论》之“论”体及《昌言》之“言”体,继而阐释汉代“论”体的文体观念,简论“论”体在汉代的演变以及对后世文体产生的影响。研究《新论》《昌言》的“论”“言”文体,既有助于疏通文本文体...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新论》《昌言》研究综述
        一、《新论》研究概况
        二、《昌言》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论”体源流
    第一节 古代文体著作中的“论”体
        一、三国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论”体
        二、西晋陆机《文赋》中的“论”体
        三、南朝齐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中的“论”体
        四、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序》中的“论”体
        五、宋代张表臣的《珊瑚钩诗话》中的“论”体
        六、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中的“论”体
        七、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序说》中的“论”体
        八、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论辨》中“论”体
    第二节 先秦以“论”名篇的文章
        一、《吴子·论将》
        二、《庄子·齐物论》
        三、《公孙龙子》中的《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
        四、《荀子》中的《天论》《正论》《礼论》《乐论》
        五、《吕氏春秋》中的《论人》《论威》《行论》《开春论》《慎行论》《贵直论》《不苟论》《似顺论》《士容论》
第二章 《新论》之“论”文体
    第一节 尚“新”
        一、“兴治”的学术目的
        二、“术辨古今”的学术思想
        三、承前的撰写体制
    第二节 文本“论”体之特征
        一、严谨质实的论说风格
        二、史论结合政论的表达方式
        三、文质兼美的语言表达
        四、“长于讽论”的论理特征
    第三节 “短书”
        一、“短书”的由来
        二、文本“短书”释义
        三、“短书”——独特之文体特征
    小结
第三章 《昌言》之“言”文体
    第一节 “言”体
        一、“言”的内涵
        二、先秦以“言”名篇的文章
    第二节 “昌言”释义
        一、字的本义
        二、结合文本内容阐释
        三、结合文本思想阐释
    第三节 文本文体特征
        一、形式多变的表达方式
        二、激切直率的语言表达
        三、同中有异的论理特征
        四、《昌言》之“言”非为“言”体辨
第四章 汉代“论”体的文体观念
    第一节 汉代文体中的“论”“言”互通
        一、西汉时期以“论”名篇的文章
        二、汉代以“言”名篇的文章
    第二节 《新论》《昌言》“论”体之比较
        一、文本内容之比较
        二、文本文体特征之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本文编号:3424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424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f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