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共情”的生成及其限度:“公开状”事件与1920年代新文学作者-读者关系

发布时间:2021-10-31 17:29
  <正>引言:"公开状"事件始末1923年,在地方军队任文书的青年沈岳焕因接触到新文化刊物,受新思潮感召,从湘西来到北京,他改名沈从文,决心以新的身份寻求文化理想的实现。然而由于经济来源断裂,虽有朋友接济,境遇却不容乐观,而求学的失败、无业的窘迫,也令其不堪支撑。1924年11月,沈从文写信向几位知名作家倾诉自己的困境。虽然不知原信具体内容,不过一个月后《晨报副刊》刊出署名"休芸芸"的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是迄今能见到的沈从文发表时间最早的作品。1文中描述的"阴郁模样的从文",因无钱付公寓住费即将为老板赶走,写信向"A先生"求助。信中作者自称是 

【文章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引言:“公开状”事件始末
一、作为读者的“文学青年”
二、作为共情资本的“穷愁”
三、“共情”机制及其限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狗史》·王新命·田汉研究[J]. 陈青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04)
[2]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 罗志田.  中国社会科学. 2006(01)
[3]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J]. 袁进.  明清小说研究. 2001(01)
[4]我如何從事寫作[J]. 师陀.  新文学史料. 1986(02)
[5]回忆郁达夫[J]. 钱歌川.  新文学史料. 1985(03)
[6]坎坷道路上的足迹[四][J]. 许杰.  新文学史料. 1983(04)



本文编号:3468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468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5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