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李日华《六研斋笔记》文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02:43
  《六研斋笔记》是晚明文学家、鉴赏家和评论家李日华的代表作品。全书就内容而言十之七八是论诗歌、书法、绘画的创作和鉴赏方法,余下部分则记录了李日华的生活见闻。在前贤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六研斋笔记》中关于李日华在诗歌、书法、绘画上的鉴赏观点有被零星的提及,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细读全书可发现包括《六研斋笔记》本身的行文特点和书中内容所涉及的人物精神、艺术创作、审美境界等对文学史而言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六研斋笔记》文艺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力图找寻其在文论史上的价值。第一章主要从儒、道、佛三家思想上来追寻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所论及推崇人物精神,分析李日华思想中与晚明精神相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第二章基于上述人物精神特点,对《六研斋笔记》中所体现出的艺术创作论进行总结,从而梳理出《六研斋笔记》在创作论上的价值。第三章提炼出《六研斋笔记》中的艺术审美境界,一方面在文论史上追溯这些审美境界的来源,另一方面论述李日华在书中对这些审美境界的新解读。第四章关注《六研斋笔记》本身实录、自由的行文特点,并总结出本书对“笔记”这种文体的继承和发展。结语对全文做出总结,并辩证看待《六研斋笔记》,肯...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六研斋笔记》概况
        (一)作者及创作背景
        (二)体例说明
    二、文献研究综述
        (一)对李日华的生平交游研究
        (二)对李日华的文艺思想研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六研斋笔记》艺术精神论
    第一节 儒家精神
        一、德艺并美
        二、为国为民
    第二节 道家精神
        一、任情
        二、超然
        三、平和
    第三节 佛家精神
        一、平等
        二、超脱
第二章 《六研斋笔记》艺术创作论
    第一节 虚静
    第二节 师古人与师造化
    第三节 神营心构
    第四节 炼字推敲
    第五节 用笔设墨
第三章 《六研斋笔记》艺术境界论
    第一节 诗歌之境
        一、真
        二、趣
        三、逸
    第二节 书法之境
        一、雄
        二、瘦
        三、古
    第三节 绘画之境
        一、淡
        二、寒
        三、奇
第四章 《六研斋笔记》行文特点
    第一节 实录写真
    第二节 自称妙趣
结语《六研斋笔记》的价值及舛谬
参考文献
附录 《六研斋笔记》人物索引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明性灵主义书学思想的开端——李日华书学思想初探[J]. 王稼丰.  书法. 2016(02)
[2]中国古代小品文论略[J]. 庄庭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2)
[3]论董其昌的书法用笔观[J]. 方建勋.  中国书画. 2012(01)
[4]李日华与董其昌艺术鉴赏观之异同[J]. 臧志成.  荣宝斋. 2011(03)
[5]“师古人”和“师造化”——中国书画继承与创新问题探讨[J]. 成忠臣.  中国艺术. 2009(03)
[6]飞白之美——标志设计中飞白图形语言之探讨[J]. 梁遗鹏.  美术大观. 2007(04)
[7]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杨荔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8]论中国古代画家的精神修养[J]. 王玉玺.  文艺研究. 2005(03)
[9]道家的“虚静”说与审美创造自由心态论[J]. 詹艾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5(02)
[10]论书法艺术意境的创造[J]. 董菱.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博士论文
[1]“淡美”论[D]. 丁朝虹.南京艺术学院 2016
[2]书法美学意象研究[D]. 谢建军.华中师范大学 2009
[3]李日华的文艺思想研究[D]. 李杰.复旦大学 2006
[4]道教人学研究[D]. 杨玉辉.四川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中国文论“奇”范畴研究[D]. 田琳艳.湖北民族学院 2017
[2]《二十四诗品·高古》研究[D]. 刘珊.河北师范大学 2017
[3]李日华绘画美学思想研究[D]. 陈龙.扬州大学 2017
[4]六朝绘画尚“淡”观的审美研究[D]. 卞瑄.江苏师范大学 2017
[5]中国古典美学范畴“逸”的研究[D]. 曹玉红.青海师范大学 2017
[6]李日华书画鉴藏活动研究[D]. 吴莎莎.天津美术学院 2016
[7]浅谈中国山水构图形式之美[D]. 陈鹏华.贵州大学 2016
[8]论薛稷之“瘦硬”书风及其影响[D]. 李茂华.四川师范大学 2015
[9]中国画中艺术表现特性研究[D]. 赵霞.鲁东大学 2014
[10]李日华书学“性灵说”研究[D]. 张蓓蓓.江苏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81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81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b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