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代谐谑诗探析

发布时间:2022-01-12 08:55
  “谐谑”即为语言滑稽而略带戏弄,它是文学中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文学史上源远流长。《左传》中即出现了简单的歌谣形式的谐谑诗,较为成熟的谐谑诗则产生于三国时期,而在诗歌高潮迭起的唐代,谐谑诗也较为兴盛。本文即以唐代谐谑诗为对象,研究谐谑诗的艺术风貌。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谐谑文学不仅仅只具有滑稽诙谐之特征。如本文的研究对象——唐代谐谑诗,除包含单纯的游戏逗趣之作,亦包含有能引起读者理性评判和深入思考之作。这两种类型的谐谑诗创作目的不同,使人发笑的原因也有所区别。游戏逗趣之作通过获得愉悦感而发笑,引人批判与思考之作或因见出他人缺点,生出自我优胜感而发笑;或因产生戏弄命运的满足感而发笑。其次,针对谐谑诗内容与作者创作目的不同,谐谑诗可分为游戏诗、嘲弄诗、排遣诗和讽谕诗四类。第一类游戏诗即是以文字为戏或以事类为戏的谐谑诗。以文字为戏诗以字形、意、声等为工具,玩弄语言文字。这类诗技巧突出,有强烈的形式意味,作者用以展现自我才情,消遣闲暇时光。以事类为戏诗的戏谑对象可以是人、物或事,作者发现对象的可笑之处,内心产生愉悦感,从而随口吟出,涉笔成趣,用以自娱娱人。第二类嘲弄诗是谐谑诗中占比最大的一类诗,笔者...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现状分析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1章 谐谑与谐谑文学
    1.1 “谐谑”概述
    1.2 谐谑文学源流概述
    1.3 谐谑创作心理机制探究
第2章 谐谑诗分类
    2.1 游戏诗
        2.1.1 文字游戏
        2.1.2 事类游戏
    2.2 嘲弄诗
        2.2.1 嘲人外貌
        2.2.2 嘲人品行
        2.2.3 嘲人不如意
    2.3 排遣诗
        2.3.1 消闲解闷
        2.3.2 纾解伤感
        2.3.3 宣泄忧愤
    2.4 讽谕诗
        2.4.1 讥讽人君之过
        2.4.2 抨击官吏贪暴
        2.4.3 讽谏尊长偏狭
第3章 谐谑诗艺术风貌探析
    3.1 谐谑诗风格浅析
        3.1.1 诙谐幽默
        3.1.2 以俗为趣
        3.1.3 融通雅俗
    3.2 谐谑诗艺术手法探析
        3.2.1 频用比喻、夸张和反讽
        3.2.2 常见双关、对比
        3.2.3 偶现曲解、用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五言是“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吗?[J]. 周兴陆.  古典文学知识. 2016(03)
[2]《文心雕龙》的谐隐文体观[J]. 赵欣.  文艺评论. 2015(12)
[3]从《文心雕龙·谐隐》看刘勰的幽默观[J]. 范允龙,刘枫.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4)
[4]“俳谐”考论——以诗词为中心[J]. 王毅.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4)
[5]汉魏六朝时期俳谐文中的滑稽[J]. 谢芳,刘小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
[6]汉魏六朝俳谐赋初探[J]. 苏瑞隆.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7]《全唐诗》仙神鬼怪谐谑诸卷校考新札[J]. 汤华泉.  古籍研究. 2009(Z1)
[8]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刘勰俳谐文学观论略[J]. 陈祥谦.  名作欣赏. 2009(10)
[9]古代诙谐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困境[J]. 向志柱.  中国文学研究. 2009(02)
[10]“俗文学”辨[J]. 谭帆.  文学评论. 2007(01)

博士论文
[1]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 李锦.陕西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汉魏六朝俳谐赋的“谐趣”研究[D]. 安晋芳.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唐代游戏诗研究[D]. 刘丹.河北大学 2016
[3]唐代谐谑诗研究[D]. 肖莹莹.河北大学 2012
[4]论韩愈的俳谐诗[D]. 董建国.山东大学 2011
[5]唐代幽默文学研究[D]. 唐潇潇.四川大学 2006
[6]唐人戏作诗研究[D]. 阮璐.广西师范大学 2005
[7]韩愈诙谐诗风研究[D]. 查金萍.安徽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84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84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6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