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认同与重构:1980年代知识分子的“延安回忆”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12:14
  198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经历了十年“文革”动乱,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都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知识分子地位的一落千丈自不待言。此时,整个社会面临着十分巨大的转变,一方面,“文革”期间的错误路线得以修正,新时代的国家建设在全力进行;另一方面,以往的思想禁锢被不断打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自我身份的重新认同开始进行。他们纷纷回忆延安往事,追溯延安时期形成的革命作风和传统,并以此确立个人与时代新的动态关系。知识分子回忆延安的文章,数量庞大、时间集中,构成了 1980年代一道独特的文学风景。在此时,“延安回忆”成为了革命历史传统的载体。表面上看来,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整体背景下,延安的传统无须再提,因为一定程度上后来屡次的文化、政治批判运动都来源于延安。而且,1980年代的中国力主接轨国际,倡导文化沟通,但四十年代的延安并不具备开放的特性,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延安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下,是一块封闭的“高地”。仔细研究延安知识分子回忆性文本的内容和所采取的策略时,可以发现“延安回忆”的涌现有其必然性。首先“延安回忆”是知识分子寻求个人身份...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1章 身份认同:“延安回忆”的侧重与目的
    1.1 历史身份的确立:知识分子在“延安”
    1.2 当下时代中的个人:“延安回忆”与自我认同
第2章 构建“延安”:80年代的“延安”召唤
    2.1 “延安”的多重面向
    2.2 延安精神的营构
    2.3 延安精神的当下性
第3章 重塑传统:延安文艺的“回忆”形成
    3.1 “延安回忆”中的延安文艺
    3.2 1980年代延安文艺传统的重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党的文学”:后期延安文学观念的核心[J]. 袁盛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03)
[2]忆鲁艺的美术教育[J]. 王曼硕.  美苑. 1987(01)
[3]创造力的觉醒——回忆延安鲁艺的教学生活[J]. 蔡若虹.  美苑. 1986(06)
[4]延安——我人生道路上的灯塔[J]. 苗波.  美苑. 1986(03)
[5]忆石鲁[J]. 李琦.  美术. 1985(10)
[6]回忆延安和平医院[J]. 涂通今.  中国医院管理. 1985(03)
[7]你们是人民心目中喜爱的花神——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发言[J]. 阿甲.  戏曲艺术. 1983(02)
[8]回忆延安平剧研究院[J]. 任桂林.  戏曲艺术. 1983(01)
[9]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J]. 向延生.  中国音乐. 1982(02)
[10]温故而知新——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周年[J]. 任桂林.  戏曲艺术. 1982(02)



本文编号:3588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588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