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温庭筠诗词抒情功能实现方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7 05:19
  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流,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诗歌抒情话语被较多阐释,而诗歌中的叙事因素被长久地忽略。这在抒情诗中尤为明显。随着叙事学理论在中国诗学研究领域的被讨论,研究者逐渐面对抒情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并尝试用叙事学理论剖析抒情诗歌,以期丰富地展示其抒情内涵。本文正拟将叙事学引入中国古典抒情诗歌研究,以温庭筠抒情诗词为切入点,运用叙事学理论,尤其是以叙事视角、时间意识和空间建构等方面,对温庭筠诗词抒情功能的实现方式进行剖析。具体来说,首先,从温庭筠诗词中叙述者与叙事主体切入,论述温庭筠诗词中零视角和内视角这两种叙事视角以及这种写作方式对抒情所产生的审美意义;继而从温诗词中的时间问题分析其诗词的结构形式,这一层面主要建立在温庭筠对线性时间的多元化处理上;最后对温庭筠诗词文本的空间建构方式进行解读,探析空间建构对抒情文本的作用。诗歌中叙事因素的存在,有效地促发了诗歌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叙事视角在诗词抒情中起着奇妙的作用,时间和空间在诗歌文本中的组合关系是生成诗歌意境美感的重要方式,毕竟一切存在都是时空中的存在。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2 温庭筠研究综述
    1.3 叙事理论解析抒情诗研究综述
    1.4 叙事学应用于抒情诗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 本文研究方法与创新
2 温庭筠诗词中的视角类型
    2.1 视角与叙述者:温庭筠诗词中视角区分
    2.2 温庭筠诗词中的零视角
    2.3 温庭筠诗词中的内视角
    2.4 视角借代:温庭筠诗词中的女性书写
3 温庭筠诗词中的时间意识
    3.1 温庭筠诗词的时间表现
    3.2 线性模式
    3.3 非线性模式
4 温庭筠诗词中的空间建构
    4.1 空间与叙述:温庭筠诗词中的空间存在
    4.2 温庭筠家宅空间意象的抒情功能
    4.3 温庭筠诗词空间建构的形态方式
        4.3.1 意象的重塑与叠加:意境的延伸
        4.3.2 空间时间化:抒情的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托马斯·怀亚特《她们离我而去》——抒情诗叙事学分析[J]. 詹斯·基弗,谭君强,彼得·霍恩.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8(04)
[2]济慈《忧郁颂》——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J]. 彼得·霍恩,谭君强.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3]叶芝的《第二次降临》: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J]. 彼得·霍恩,谭君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4]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如馅饼皮般的承诺》——抒情诗叙事学分析[J]. 詹斯·基弗,谭君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5]柯勒律治《忽必烈汗:或梦中幻景断片》: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J]. 彼得·霍恩,谭君强.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6]托马斯·哈代《声音》——抒情诗的叙事学分析[J]. 彼得·霍恩,谭君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7]国外21世纪以来诗歌叙事学研究述评[J]. 谭君强,付立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04)
[8]用典使事的原则与方法(上)[J]. 徐晋如.  文史知识. 2017(06)
[9]论李商隐诗歌的用事与叙事[J]. 曹渊.  贵州文史丛刊. 2017(01)
[10]新世纪以来国内诗歌叙事学研究述评[J]. 谭君强.  甘肃社会科学. 2017(01)

博士论文
[1]温庭筠诗歌研究[D]. 张自华.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唐前叙事诗研究[D]. 李鸿雁.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韩愈诗歌用典研究[D]. 井慧.西北大学 2017
[2]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研究[D]. 万韵.湖南师范大学 2016
[3]梅尧臣叙事诗研究[D]. 韩维娜.辽宁师范大学 2016
[4]张之洞叙事诗研究[D]. 刘倩.沈阳师范大学 2013
[5]清初遗民叙事诗研究[D]. 洪茂宁.浙江师范大学 2012
[6]温庭筠诗歌意象论[D]. 行丽丽.辽宁师范大学 2012
[7]汉魏六朝叙事诗研究[D]. 李小利.安徽师范大学 2011
[8]温庭筠诗歌论稿[D]. 赵丹.吉林大学 2009
[9]杜甫诗歌叙事视角研究[D]. 叶治.西南大学 2008
[10]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研究[D]. 李微微.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11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11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