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现实性和理想性:沈苇诗歌创作的精神维度

发布时间:2022-02-08 16:06
  生于江南、成长于江南的当代诗人沈苇,因为入职新疆而获得了西域经验的丰富植入,其诗歌创作也因地域文化性格的交叉影响而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粗中有细、刚中见柔的诗风和沉雄、舒缓而柔和的抒情调子。这与一般意义上讲的“西部诗群”的雄阔苍郁的诗风有着明显的不同。沈苇不愿意被评论界称为“西部诗群”的第三代,他的诗歌创作,视野开阔,题旨宏丰,技术纯熟,极具质感和灵性。总之,沈苇的诗歌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限制,甚至也疏离了主流诗坛的道路,他“自成一个世界”(何言宏评语),成为当代诗坛个性鲜明的优秀诗人。沈苇诗歌创作个性的形成,乃是沈苇在诗歌题材选择、意象生成、诗意建构等方面综合实践的结果,也就是说,诗人的歌唱对象、情感来源及情感倾向,塑造了诗歌的品质和境界。在这方面,沈苇诗歌表现出了突出的现实性和理想性的二维视野,以及二者的融合。沈苇诗歌创作的现实性,首先体现为诗人介入现实生活、关注现实苦难的入世态度和人文情怀,其次体现为诗人对一切卑微弱小事物的关怀和致敬,也体现在诗人对世间生死存亡的诗性观照和审思。沈苇诗歌创作的理想性,则主要体现为对西域历史文明的想象、描述和追怀,以及由新疆自然地理景观、风物风情而生发出来的... 

【文章来源】:南宁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现实”之“根”
    第一节 介入现实,关注苦难
    第二节 向卑微致敬
    第三节 世间生死,坦然以待
第二章“理想”之“翅”
    第一节 想象过去,追思西域文明
    第二节 在站立的地方建筑那理想的乌托邦
第三章“现实”何来,“理想”何在
    第一节 立足边缘,疏离“主流”
    第二节 穿越现实的“我的尘土”
    第三节 相互诱发,融合的“现实”与“理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苦难的嘶鸣与璀璨的杏花——牛庆国诗歌的底层关怀与生命神话[J]. 高亚斌.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2]谈沈苇[J]. 何言宏,王东东,张光昕,方岩.  名作欣赏. 2015(01)
[3]足迹与方向——沈苇诗歌创作发展论[J]. 冯庆华.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4]“凿空”西部的神秘——试论三位西部作家的“生活意识”[J]. 陈晓明.  文艺争鸣. 2012(12)
[5]关于西部诗歌的一份提纲[J]. 管卫中.  扬子江评论. 2012(05)
[6]为植物立传——评沈苇的生态散文集《植物传奇》[J]. 郭茂全.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2(04)
[7]创作自述:用诗歌捍卫生命[J]. 古马.  诗刊. 2000(01)
[8]诗歌之舌的硬与软:关于当代诗歌的两类语言向度[J]. 于坚.  诗探索. 1998(01)



本文编号:3615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15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9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