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唐赋对楚辞的接受

发布时间:2022-02-13 13:22
  本文以唐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唐赋的文本分析,立足于唐代现实环境下唐人对楚辞的评价,探讨唐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赋家的情感内容和赋家在创作过程中对楚辞的具体接受,力求在情感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更深层次探讨唐赋对于楚辞的接受,以期在唐代社会政治大环境下勾勒出唐代赋作及唐代赋家的整体轮廓,并分析出唐赋对楚辞接受的原因。基于此,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从观念层面分析唐人对楚辞的评价。每个时期不同的文学角度,不同的时代背景导致对楚辞的评价褒贬不一。第一节论述初唐时期史官和文人对楚辞的不同评价。第二节论述盛唐时期,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文人对楚辞的接受状况。第三节论述中唐时期,文人们面对深刻的社会危机,在辞赋创作中对楚辞的接受。第四节论述晚唐文人面对国家危机,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在这样的心理下对楚辞的接受。他们引屈子为同调,借命骚以抒愤。第二,从情感内容层面分析唐赋对楚辞的接受。这一部分,主要从诉家国、通讽喻和达幽怨三个角度来分析唐赋对楚辞的接受。第一节诉家国。从“放逐”的地理图志角度来论述文人对楚辞的情感接受。第二节,通讽喻。晚唐多讥讽时弊之作,文人们多借赋讽喻当朝。第三节达幽怨。仕途的失意让...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缘起与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可行性
    四、唐赋概况
    五、赋与楚辞在文体意义上的关联
    六、楚辞在唐代的流播
第一章 观念层面唐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一节 初唐史家及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一)初唐史家对楚辞的评价
        (二)初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二节 盛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三节 中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四节 晚唐文人对楚辞的评价
第二章 情感内容层面唐赋对楚辞的接受
    第一节 诉家国
    第二节 通讽谕
    第三节 达幽怨
第三章 艺术形式层面唐赋对楚辞的接受
    第一节 典型意象对楚辞的接受
        (一)“香草美人”的植物意象
        (二)潇湘意象
    第二节 节奏结构对楚辞的接受
    第三节 唐赋对楚辞的句式化用
        (一)引楚辞入赋题
        (二)楚辞“木叶”语典袭用
        (三)引楚辞入赋文
第四章 唐赋对楚辞接受的原因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南移
    第二节 文人心态的变化
    第三节 注家注本的传播
结语
    一、促进楚辞在唐代的传播
    二、对唐代辞赋创作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楚辞的叙述视角[J]. 熊良智.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1)
[2]屈、柳“骚怨”意象差异及其成因蠡测[J]. 曹章庆.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4(05)
[3]宰相辞赋与家族地图——李德裕罢相时期辞赋之花木书写及其文化解读[J]. 许东海.  文学与文化. 2011(01)
[4]唐人试律诗诗题取用《文选》诗赋原句或李善注解比勘——《昭明文选》在唐代科举诗中的应用发微之一[J]. 张鹏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5]论唐赋设辞问答的叙事因子[J]. 周兴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6]唐人祖述屈骚探微[J]. 苏慧霜.  云梦学刊. 2008(03)
[7]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J]. 胡可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8]论贬谪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作用[J]. 刘铁峰.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1)
[9]变与不变:屈骚美人意象及其余影管窥[J]. 苏慧霜.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10]柳宗元与刘禹锡接受屈赋管窥[J]. 贾名党.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博士论文
[1]汉代骚体诗赋研究[D]. 李慧芳.浙江大学 2009
[2]唐宋词与楚辞[D]. 李青.苏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韩愈辞赋论析[D]. 张永美.中国海洋大学 2014
[2]柳宗元诗文楚辞接受研究[D]. 李小燕.河北大学 2011
[3]最多吟兴是潇湘[D]. 时靖.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唐代楚辞评论与拟骚创作研究[D]. 李倩.四川师范大学 2010
[5]初唐四杰赋研究[D]. 何易展.四川师范大学 2008
[6]唐代骚体文学的嬗变[D]. 张佳祺.河北大学 2004
[7]柳宗元与中唐赋坛[D]. 蔡云飞.黑龙江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232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232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1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