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发布时间:2022-02-18 13:42
  《繁花》原本是编辑金宇澄连载于“弄堂网”的小说,自2012年在《收获》杂志发表以后便获得了广泛的关注,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更是对其文学价值的肯定。《繁花》回到小说本源: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以闲谈的方式写上海“小”人物的小故事。文本不再聚焦于某一类特定人物,而是以速写的方式全面的呈现上海的饮食男女,发现被上海摩登遮蔽边缘人物。在叙事方式上,叙述者以人物的限知视角通过大量的对话展开叙事,利用对话具有的随意性和未完成性形成叙事的悬置,洞开了叙事的空间,使文本呈现出小且繁的叙事特点。作者意图借用宋元话本形式,以说书人的“低”姿态叙写上海,然而文本中却隐含了叙述者“上帝”式的悲悯,体现了“说书人”与“上帝”间的博弈。在叙述结构上,文本采用两个年代交替叙事的方式,呈现都市人在时代变迁中的精神空间的变化,并且通过两个时代人物的重逢将个人经验与公共普遍认同联结起来,是上海小叙事传统的突破。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保持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充分调动身体感官营造出“在场性”审美效果。《繁花》通过小叙事写小人物小故事,去除以往上海书写的遮蔽,构建了新的观看城市的方式,让读者看清城市的各个角落和城市的... 

【文章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抵达底层:上海“小”人物的发现
    1.1 身份的微小与多元:“下只角”的市井像
    1.2 日常符码的意义与超越:身份建构的完成
    1.3 小人物与大都市:都市人生的关照
2.解构与重建:上海小叙事的突围
    2.1 说书人与上帝的博弈:传统外衣下的现代性解构
    2.2 “亭子间”式空间结构:叙事空间的分裂与洞开
    2.3 时代的对写与断裂:个体经验与公共认同的连接
3.《繁花》上海书写的意义
    3.1 身体感官的激活:“在场性”的日常审美效果
    3.2 地方性与都市现代性:上海想象的重写
    3.3 历史的反思与批判:当代史的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二十年日常叙事困境突围的理论审思[J]. 滕斌.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5)
[2]后革命时代的民间政治——评金宇澄的小说《繁花》[J]. 张大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3]《繁花》的情感结构与悲剧意味[J]. 张永禄.  当代作家评论. 2015(05)
[4]方言、生命与韵致——读金宇澄《繁花》[J]. 项静.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4(08)
[5]理想小说、理想作者及其限度——由金宇澄《繁花》说起[J]. 陈福民.  现代中文学刊. 2014(01)
[6]《繁花》:中国现代城市诗学建构的新突破[J]. 王春林.  现代中文学刊. 2014(01)
[7]民间叙事与知识分子批判精神的艺术交融——评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J]. 王春林.  当代文坛. 2013(06)
[8]爱以闲谈消永昼——《繁花》不是一部怎样的小说[J]. 何平.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4)
[9]从“传奇”到“故事”——《繁花》与上海叙述[J]. 黄平.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4)
[10]世俗的凯旋 读金宇澄《繁花》[J]. 陈建华.  上海文化. 2013(07)



本文编号:36309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309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6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