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赵执信诗歌理论与创作研究

发布时间:2023-01-11 06:23
  赵执信,淄博博山人。清朝六大家之一,与査慎行有“南査北赵”之称。一生创作诗歌1056首,并著有《谈龙录》《声调谱》诗学理论著作,从诗歌创作实践与诗学理论的建树上看,赵执信在清代学术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对赵执信的研究多着力于赵执信诗学理论的研究,对诗歌创作的解读者较少,且多以概述的形式进行剖析,并未对赵执信诗歌价值进行深度挖掘。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赵执信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进行阐释与分析,力求从赵执信诗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诗学理论,以求能揭示赵执信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实践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赵执信诗歌的研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说明了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对赵执信诗学理论与诗歌创作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梳理与分析,并论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论述了赵执信诗歌创作对诗学理论的实践,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对诗歌文本的细读,阐释了赵执信的孤傲性格在诗歌中的体现,从而论述赵执信“诗中须有人在”的诗学观。第二节通过对赵执信诗歌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别有寄托的风雅精神,论述赵执信“诗外尚有事在”的诗学观。第三部分论述了赵执信师学唐宋,兼采杜甫、李白、白居易、苏轼的诗法,诗歌呈现出多...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赵执信诗歌对诗学思想的实践(上)
    一、诗中须有人在
        (一)孤傲性格的体现
        (二)以我入诗,见其真性
            1.放荡不羁的“浪子”形象
            2.对抗权威的“士人”形象
            3.至情至性的“赤子”形象
    二、诗外尚有事在
        (一)因事而作,为民而歌
        (二)诗以载道,托物言志
第二章 赵执信诗歌对诗学思想的实践(下)
    一、转益多师探因
    二、师学唐诗,以李白为主
        (一)以杜为师,承其思想
        (二)师法太白,拟其风貌
        (三)学白体之诗法,行乐府之精神
    三、兼学宋诗,以苏轼为主
        (一)模拟宋诗之法
        (二)以效法苏轼为主
    四、转益多师得失小结
第三章 赵执信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矛盾
    一、颇具神韵色彩的山水诗作
    二、温柔敦厚之说与尖锐的批判之作相矛盾
        (一) 关于温柔敦厚概念的辨析
        (二)违背温柔敦厚诗风的表现
        (三)失之温柔敦厚的原因
    三、以语言为役与精思劖刻的手法相矛盾
第四章 后世对赵执信诗歌的评价
    一、赵执信的悲剧性人格
    二、融入人格批判的诗歌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赵执信诗集笺注》补正
    一、注释体例与成就
    二、《赵执信诗集笺注》的成就与不足
        (一)注而未详
        (二)当注未注
        (三)注而有误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赵执信《谈龙录》与康雍乾诗风转移[J]. 邬国平.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2]赵氏之功臣 学林之盛事——评《赵执信诗集笺注》[J]. 李士彪.  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3]完整·精审·准确·透彻——评《赵执信诗集笺注》[J]. 王勇.  蒲松龄研究. 2004(01)
[4]《赵执信诗集笺注》简评[J]. 袁本忠.  东岳论丛. 2003(04)
[5]《赵执信诗集笺注》简评[J]. 包心鉴.  山东社会科学. 2003(04)
[6]《赵执信诗集笺注》简评[J]. 梦庚.  古籍研究. 2003(03)
[7]赵执信研究的集大成佳作——《赵执信诗集笺注》评介[J]. 宫源海.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硕士论文
[1]赵执信与查慎行诗歌比较研究[D]. 林乐.延边大学 2013
[2]赵执信诗歌理论及其成因研究[D]. 何亚男.山东大学 2013
[3]赵执信诗歌研究[D]. 武莉.西北师范大学 2011
[4]清初山左诗坛与赵执信[D]. 李德强.山东师范大学 2008
[5]赵执信诗歌理论研究[D]. 于志强.山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729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729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4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