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护理人员中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18 08:34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运用“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原则对气虚质亚健康者实施饮食调护干预,观察干预前后亚健康症状、中医临床证候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以期将该研究的结果在社会上推广,使更多的亚健康者掌握“体质食养论”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日常摄食中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自身体质的食物,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增强抵抗力和防病养生的目的。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90例气虚质亚健康护理人员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期间每组各脱落1例。两组均接受健康指导后实施饮食护理。试验组按《气虚质亚健康膳食手册》实施辨体施膳,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调护。两组分别干预3个月后,采用亚健康状态评价表、中医证候量表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价效果。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构成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的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2.两组干预前后自身比较: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健康指导基础上,实施辨体施膳和常规饮食调护均能改善亚健康状态。3.两组干预后组间比较: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亚健康状态有效率比较,试验组(68.18%)高于对照组(31.82%):两组的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试验组(79.55%)高于对照组(22.73%)。说明试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4.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安全性指标均无异常。结论:1.“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能更有效的缓解亚健康症状,改善中医气虚质状态,提高亚健康者的生存质量。2.“体质食养论”为亚健康者的日常摄食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性地提高了亚健康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顺应了人们崇尚自然疗法、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对亚健康状态和各种慢性疾病的防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亚健康; 气虚质; 体质食养论; 辨体施膳;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激烈竞争、快节奏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身体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情绪低落、体倦乏力、失眠多梦、头痛头昏、心慌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但经检查又无异常。前苏联及之后众多学者经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正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称其为“第三状态”、灰色状态、前临床状态、次健康、亚疾病状态、中介状态等;我国学者则将这种状态命名为亚健康状态”。
的一项调查显示,亚健康状态越来越普遍地存在着⑴,全球真正健康者仅占’经医生诊查为疾病者也只占,剩下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后者在国人中约占。亚健康状态虽然未病,但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发生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是世纪威胁人类的“世纪病”。因此重视亚健康的研宄,着力于探寻一套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是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要任务。
西方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多以实验室指标为依据,对细菌感染、免疫抑制、内分泌代谢素乱等方面考虑较多,轻视了该问题形成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对以“不固定陈述”为主的亚健康状态准确定性;干预手段也以对抗治疗为主,很难对其作出整体性调节,因而疗效不甚理想。相较而言,祖国医学在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上独具优势。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属于“未病”、“欲病”、“萌芽”范畴,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状态。《内经》中提出的“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己成”之“治未病”思想,皆是对亚健康状态防治认识的具体描述。中医防治疾病着眼于全局和本质,在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三因制宜”观念的指导下,分析人体阴阳虚实,针对人体不同的体质和证型,以调整阴阳、纠正气血盛衰偏颇,进而达到扶正怯邪的目的。中医调理亚健康的措施形式多样,如情志调养、饮食调养、中药调治、针灸推拿理疗、按摩拔罐、气功导引等,其疗效都十分明显,但饮食调养以其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特点,则更适合亚健康的调理。
“体质食养论”是中医体质养生学的重要部分,继承了中医药学的“整体观”、“辨体施治”思想,将病理体质学与中医食疗学结合,根据人体体质特点和食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对不同个体实施辨体施膳,在日常摄食中有针对性的选择食物,既可以获得营养,又能起到促进健康、增强抵抗力和防病养生的作用。该理论是由传统的食疗转为食养,是将治病转为养生,由治已病的中工转为治未病的上工,由求医转为求己,将医疗行为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顺应了人们回归自然、崇尚天然疗法、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对病理体质作用下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取气虚质亚健康者作为研宄对象,应用辨体施膳对其进行饮食调护,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宄,以亚健康状态评价表、中医证候量表、生存质量量表(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原则对气虚质亚健康者的调养作用,为“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人群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概况

1.亚健康的提出及其概念的界定
随着美国学者的社会生理心理医学模式的提出,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年就健康提出了新的定义:健康是指个体在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完全协调的完美状态。相对于此,疾病的定义较为局限,仍以生物科学为基础,能够明确特定的病因,在器官、组织或细胞上找到具体的变化,都应该有确切的治疗措施。
依据上述定义,人群中大约有以上的人群都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纪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教授等人经过研究首次将这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随后,各国学者对此颇有认识,纷纷提出了类似的名称,如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次健康状态等;而“亚健康状态”则是我国学者王育学在年代中期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推动了“健康——亚健康一一疾病”的三极医学理论新模式的确立,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为预防的根本性改变,也为传统医学逐步转为预防医学奠定了基础。
亚健康状态本身拥有广泛的内涵,加之作为一种中间状态,与上游的健康状态和下游的疾病状态没有明确的界限,目前对亚健康状态暂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学术界众多学者对该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
董玉整教授认为,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赵瑞序、宋振峰称亚健康状态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己有潜在病理信息。王育学认为,亚健康状态虽然不表现有疾病但也不健康,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也是动态可变的;是人体在有病理改变,形成“己病”之前,虽有症状或体征但还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各种状态。王琉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杨菊贤从致病因素角度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们还未患病,但己有不同程度的各种患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倾向。刘保延等则运用排除法提出了亚健康的定义,即持续个月以上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或有明确诊断但所患疾病与目前不适状态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

2.亚健康的形成因素
2.1现代医学对亚健康成因的认识
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知其因才能治其果。关于亚健康的成因,世界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今尚未发现特异性致病因子。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的产生与多因素综合作用有关。
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状况。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引发旳环境污染、饮用水缺乏及污染、食品污染、全球变暖、各种自然灾害等使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被破坏,生理功能失衡,直接影响智力发育,损害健康。近年来提出的“环境雌激素”,对雄激素具有阻断效应,会严重影响人类生殖繁育能力。
沉重的社会生存压力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类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赋予的压力,当此压力超过人体承受力时,就会变成破坏力,破坏健康及人类的发展⑴。广东省的调査显示,工作压力是高校教师亚健康形成的首位因素。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承受着超负荷的劳动和心理压力,过度用心、用脑,精力、体力严重透支,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损害心脑血管和胃肠系统,影响睡眠质量,造成免疫力低下,进而增加疾病的发生率。
过度的心理精神剌激能诱发情绪的恶化,导致心身失调。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矛盾,为了生存与发展,冷漠、自私、悲愤、猜忌、精于算计等负性心理油然而生,长此以往将引发心理的不平衡,导致精神障碍。亚健康的发生与心理失衡密不可分,与不同个性、性格、气质特征亦有一定联系;据报道,好强、紧张、急躁等型性格和内向、少语、压抑等型性格者引起亚健康多见。
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是引发亚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证明,近代威胁人类生命的病因中,最严重的并非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是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与行为方式。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的死亡是由“生活方式病”引起。现代人面临繁忙的工作、学习及社交应酬,常常逆时而作,违反生物钟的规律,影响新陈代谢。生活的快节奏使现代人不重视饮食规律,膳食结构不合理,吃喝无节制,致体内营养成分偏缺,代谢紊乱。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上班族的工作和娱乐多在室内,出现了“宅男、“宅女”;加之私家车拥有量的增加,出行多以车代步,缺乏必要的有氧锻炼,久而久之会引起肥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发生。
...................................

“体质食养论”在亚健康状态防治中的应用 .............................23-39 
1. 中医体质理论之研究概述................. 23-27 
2. 体质理论对亚健康状态之防治.................... 27-30 
3. 古今中医食治食养理论概述...................... 30-33 
4. “体质食养”理论在亚健康状态中的应用..................... 33-39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为千预性试验研究,研究目标是通过运用“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原则下形成的《气虚质亚健康膳食手册》对气虚质亚健康者进行饮食调护,观察干预前后亚健康症状、中医临床证候和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进而将该研究的结果在社会上予以推广,帮助更多的亚健康者掌握“体质食养论”的有关知识和常用方法,在日常摄食中有针对性的选择符合自身体质的食物,以起到保持健康、增强抗病力和防病养生的作用。
2.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研究对象来源
本研究的受试者来自成都市两家三级乙等医院的护理人员,符合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与本研究的纳入标准,根据中医辨证属气虚体质,年龄限制在岁之间,工作时间在年及以上,且同意参加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1.2诊断标准
(1)亚健康状态诊断标准
亚健康状态者多以自身主观感受为主,目前尚缺乏特异性的客观改变和辅助检查项目,鉴于此种情况,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参考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对亚健康状态临床特点的叙述.
1)躯体症状: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或为睡眠型态紊乱,或为躯体疼痛不适等特点。
2)精神心理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闷闷不乐,或为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为对外界事物恐惧胆怯,或为在短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
3)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症状: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人际交往的频率减低等特点。
在上述条特点中,只要其中任意一条连续发作个月及以上者,并且通过全面系统的检查后排除了可能导致上述临床症状的疾病者,目前分别将其判定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状态。
...................................

结论

本研究采用同期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运用“体质食养论”之辨体施膳原则,结合基础健康指导,观察了其对气虚质亚健康者的健康状况、中医证候及生存质量的作用,初步作出如下结论:
1.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自身对比,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健康指导结合辨体施膳或常规饮食调护均能改善亚健康状态。
2.试验组和对照组干预后组间对比,,亚健康状态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中医单项症状评分和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亚健康状态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试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辨体施膳结合健康指导对改善亚健康者的健康状况、改善气虚体质的临床症状、提髙亚健康者的生存质量的效果更优。
3.“体质食养论”为亚健康者的日常摄食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性地提高了亚健康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顺应了人们崇尚自然疗法、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将医疗行为和食养理念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可改善民众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对亚健康状态和各种慢性病的防治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19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9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6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