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与重点

发布时间:2016-06-10 15:31

  本文关键词: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与重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与重点

发布日期: 2013-11-29 发布:  

  2013年2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20期

  摘要:本文阐明了初中美术教育具有的基本功能以及它的基本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初中美术课程设置应采取的有效教学方法,以凸显这些功能的主体地位。为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供了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美术教育思想。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38-03
  一、美术教育具有的功能
  美术教育和美术一样在古今中外几千年的探索中被不断完善,随着不同时期的社会变化和教育思想的不断演变,美术教育曾被科学、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主导,对其本质的追求也逐步深入。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已经被注入各种元素,使其具备了多样化的功能,从萌芽时期培养工匠的纯技能传授,到19世纪后期开始探索的美术欣赏,再到20世纪初由科学和经济主导的实用主义潮流,直至较为成熟的罗恩菲德“工具论”和艾斯纳“本质论”两大流派的提出,美术教育已先后被赋予包括美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功能。之所以不同时期对美术教育功能有如此多不同的看法,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目的思考的逻辑起点不同导致,从教育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来看,从教育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来看,教育所面临的基本矛盾,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1]因而,从强调服务对象的不同,美术教育功能大致可被划分为这么两个方面:一是促进人自身成长的功能,包括培养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审美意识的培养,陶冶情感,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开发右脑促进学科思维能力,心理治疗作用,充实人的业余生活、提高道德修养等;二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包括美术的商业价值、价值观的培养、帮助批评社会、改善人际关系、传递美术文化等。
  二、初中美术教育应考虑的因素
  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而要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初中美术教育至少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对象的普遍特征,二是这个阶段在整个美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三是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现实要求。首先,在教学管理上,从这个阶段的教学对象,即初中生来说,他们还处于从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的特征便带有过渡性质,是一个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一般来说,他们具有以下普遍特征:他们的书面语言和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知识面日益开阔,个性、气质进一步显现,兴趣开始分化,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审美趣味已初步形成。这个时期的感知觉发展较快,他们的注意力比小学生更集中更稳定,但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仍有很大的吸引力;认识和探究事物都带有强烈情绪色彩,对学习内容有无兴趣会直接影响其学习质量;他们的情感丰富而且易外露,对于别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然而正由于上述特点,反而使少年的美术作品失去了儿时想入非非的构思、纯朴天真的造型、无所顾忌的表现力,而变得理智、冷静、谨慎,甚至因过于犹豫、顾虑而从此告别了美术。这是公认的美术教育的艰难时期。根据罗恩菲德、艾斯纳、常锐伦等人的研究,人在美术方面的成长要经过若干个阶段,具体参见下表:
  根据对我国少年儿童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初中阶段的少年更接近于常锐伦的研究结论,即处于模仿成人的写实期,但他们的创作热情仍埋藏于心底深处,如何按照卢梭和杜威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围绕初中生自身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力,是初中美术教育获得良好效果所必须研究的。
  其次,作为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中后期阶段和专业美术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美术教育有着承上启下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既不能给予过高的期望,期待通过少量的课时完成专业技能所要求的全部训练;也不能过于降低标准,使其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显而易见的是,大部分的初中生并不会成为专业的美术家,因而我们的培养重点不应该放在专业技能上,而应该更多考虑那些基础性的教育目的。
  再次,在制定我们的教学目标时,也应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时代的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去奢谈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由于我国仍是一个致力于发展经济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在较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条件仍未足够发达,接受现代文明洗礼的时间还很短,国民素质普遍不高,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短时间内要求达到他们那种教育水平既不现实也没必要,较为合理的做法是根据现有的条件先解决最为迫切的问题。
  三、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大体方向,如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2]。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的美术课标也特别强调了美术教育的人文属性,说明了其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的重要地位。所有这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即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第一要义,同时兼顾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这其实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相当接近,其核心便是培养社会个人自我实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本人认为,此次新课程改革的指向可谓切中要害。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无疑比之改革开放前有了巨大的进步,从受教育面的扩大、受教育人口的大大增加、普遍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均可说明我们教育的进步,但是,社会上愈演愈烈的诸如三聚氰胺事件、周老虎事件等各种丑恶现象,以及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让我们又无法感到乐观。社会上反映的种种弊端,其根源恐怕就在于普遍缺失的人文素质。根据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主持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在总分102分的问卷中,我国公民的平均得分只有70.827分,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方面得分为低,考虑到中国公民普遍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则实际水平更低,现状堪忧。而这种缺失很明显与我们先前的教育制度和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文理分科制度从高中时代开始就剥夺了理工科学生接触人文教育的机会,致使很多人的人文素质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对于美术教育这种可以直接灌输人文精神的学科,我们也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教育产品——“人”无法全面发展,进而导致我们的社会产生严重缺陷。因而,从现在开始,我们务必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弥补这种缺失,为我们的下一代打下良好基础。考虑到初中阶段美术教育与高等美术教育和专业美术教育培养目的和面向人群的显著不同,考虑到它所具有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国民素质教育,因此,我们更应首先将初中美术教育的重点定位在我们最缺乏的素质,即人文素质的培养。具体而言,即通过美术教育传递给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和相互关爱的人文情怀,教给他们各种理想、信仰、价值取向的知识,培养他们具有完整的、高尚的人格。与此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情操,让他们具有基本的分辨美丑的能力。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各方面快速成长的阶段,其可塑性很强,根据加德纳等人的多元智能理论,美术教育可对传统教育所忽略的六种智能进行开发和锻炼,因而可将这个阶段美术教育的另一个重点定位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观察力,使他们具备全面发展的条件。最后,鉴于美术教育自身所特有的造型能力训练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及其在当今社会中所具有的实用价值,我们也应适当地给予他们基本的造型能力训练,为他们将来可能面临的其他专业技能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   四、调整初中美术课程设置,突出重点教育功能
  明确了初中美术教育三个方面的重点功能定位后,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初中课程设置适当加以调整,以凸显这些功能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讲,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美术欣赏和参观、外出等体验活动所占的课程比例。正如艾斯纳所说:“美术教育家们不仅日益有志于让孩子们提高鉴赏能力,以培养对美的感受,而且他们也关心通过伟大美术作品讲述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3]事实上,一些伟大的美术作品所具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比很多苍白的说教更有帮助,艺术家们通过刻画艺术形象,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社会的客观世界。当复杂的人生与纷繁的社会浓缩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便容易看出其是非曲直,进而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4]如:从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美好事物与正义事业的热爱、对进步的信仰和对真理的渴求。而古希腊的雕塑《维纳斯》、罗中立的《父亲》、王式廓的《血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作品更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崇敬、对苦难的同情和对罪恶的仇恨。另外,可通过与校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结合,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形成新的课程模式。如2001年上海美术馆与中小学合作,进行了“摩尔在中国——上海美术馆之旅系列活动”,这种新型的美术活动将更加吸引学生,也是美术课程发展的趋势。
  2.课程内容应追求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实施人本管理。在设定具体课程内容时,应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权,以适应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智能开发的需要。由于美术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给出了一个指导性的大纲,但具体执行过程中仍有很多不确定性,况且新课程改革已经改变了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传统观念,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这就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现阶段广大教师和学生基本都能满足生理、安全和社会等需要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激励教师和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成了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研究的问题。在笔者看来,管理学上应对这一问题最合适的理论即人本管理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人能够自我有效地进行管理,而人之所以能自我管理,归根到底是由于他们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由于初中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造力等高层次的能力,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空间,因而非常适合采用灵活的人本管理方式,在遵循大纲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拓展、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形成适合自己的特色课程;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开放式研究学习。例如,美术教材第13册第三课的主题是:团结合作,通过设计一次郊外旅游路线图,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综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态度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是一节集综合性、探索性于一身的课程,我在课堂中的要求是:以设计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路线图、评选最具团结合作精神的小组为目标。学生以4人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开始创作本组的旅游路线图和旅游备忘录。虽然有的组出现了意见不统一的状况,有的组出现了会想不会画的状况,等等,但也有出乎意料的作品,其中第6组派出代表以旅游团“导游”的身份出现在讲台上,有声有色地向下面每个“游客”介绍自己组“公司”的旅游路线,并且还将各个旅游景点的人文特色描述得很精彩来吸引“游客”,这是本节课最具创意的一组。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旅游路线图,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却能够通过团队合作策划出属于他们的作品,并运用了他们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知识,将本组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迎来其他各组的阵阵掌声。可见,通过这种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增值,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固定僵化的思维模式,产生出种种联想和灵感,这种教学上的互动的确能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产生创造欲望、保持良好心理的氛围,进而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
  3.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在保证国家“指定动作”的前提下,也提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用更多“自选动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美术课程,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弊端和不足。通过校本课程建设,能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地方性,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地展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为教师创设了展现自己才干和特长的舞台,增进了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比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处广州这个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充分挖掘一些富有艺术特色的人文景观来进行课程开发。典型的如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传统祠堂建筑——陈家祠,因集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而闻名遐迩,堪称一座岭南建筑艺术和民间工艺的博物馆。其建筑装饰无处不在,岭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装饰工艺“三雕二塑一铸一画”——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不同风格的美术工艺,都在这里得到了和谐、巧妙的运用。通过组织学生到陈家祠参观、写生、记忆、描述这里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如,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的一些民俗活动,,开发“综合·探索”型校本课程。如家喻户晓的粤剧、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元宵节的闹花灯等活动,在民间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开发设计《粤剧人物脸谱》、《元宵花灯欣赏》、《龙舟竞渡》等校本美术综合实践课。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抓住同学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步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了解活动方式,学习活动技能(如学唱粤剧、学做花灯等);同时收集资料,利用学过的相关美术知识技能开展探索活动;最后通过营造当地民俗活动的气氛,让学生在游戏中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展示活动成果。这样的一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科学、文化、审美教育,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又可以得到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实现多个层次的综合,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
  只有明确了初中美术教育功能的基本定位和重点,才能懂得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实施,就可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样才能引领在基层学校的领导和一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美术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马菁汝.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4.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学泰.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老子》[N].新京报,2008.
  [7]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8]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教科规办,1997.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快速投稿通道


  本文关键词:如何在课程设置上明确初中美术教育功能定位与重点,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5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55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b3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