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发布时间:2016-09-25 07:06

  本文关键词: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 0 1 4年 2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S t育科学版)

F e b ., 2 0 1 4

第2 7卷第 2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

Vo i . 2 7 No . 2

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丁晓敏 ( 1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 3 0 0 3 8 4; 2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人文与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 1 0 0 7 0)

要: 随着“国学热”在当下基础教育中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与推崇,国学教育工作的紧迫性日益彰显。

新时期基础教育中国学教育工作需从三个方面展开:其一应辩正国学概念与内涵,挖掘国学之精髓;其二从文化“根”性出发理解国学之深层合理性与精准内涵;其三立足现实对国学做出现代性阐释,从而在基础教育中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体系。

关键词: 国学;基础教育;文化根性;现代阐释中图分类号: G 6 2 3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0 9 1 6 ( 2 0 1 4 ) 0 2— 0 1 3 5 . 0 3 懂国学经典;同时培养阅读习惯很重要,因为国学是 一

我国的国学是几千年古老华夏文明优秀智慧 的结晶,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作为炎黄子孙,学习并发扬国学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也

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培养对国学的兴趣与形成广

泛涉猎国学的思维习惯要比读懂一部具体国学书籍 重要得多;还有,从经典典籍中品味人生哲理,完善健全人格,获得文学审美体验,如此种种皆需要借助语文学科的教育来完成。由此可见,发展国学教育, 就必须尤其重视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

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必然使命。随着目前“国学热” 的日益兴起,面对日益高涨的“国学热”风潮,最需要

的是冷静、客观认识自己的传统,准确定位国学概念。章太炎于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 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 1]张岱年也提 出了类似的“国学”定义:“国学是

中国学术的总称。

但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教育现状,规范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体系成为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 之重。 一

总起来说,中国传统学术包括哲学、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以及宗教、艺术等等。,, l ]当前纳入我国基础教育体系的国学教育,就 是指与上述阐释之国学相关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

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加大国学教育之必要性

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民族 技艺的传承发展。国学教育的渗透散见于基础教育环节的各个学科领域。学生可以从政治学科中学到中国古代圣贤的哲学思想;可以从历史学科中学到中国历代社会之发展规律;可以从美术学科中学到中国历代风格各异的精湛绘画艺术;可以从音乐学

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在当前的社 会背景下是有其深刻必要性的。 (一)近年国学热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日益 升温

2 0 0 5年 9月 2 8日,世界各国同时举行纪念孔子诞辰 2 5 5 6周年的活动;随之中国人民大学挂牌设 :芷国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儒教研究中心;《光明日报》开设了《国

科中体验中国古代三月不知肉味的丝竹之乐;可以从体育学科中习得中国特色的强健体魄的中国功夫 ……

但是,要想系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精髓,并且将

学》专版;新浪网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国学类图书在全球热销;截至 2 0 1 3年 1 O月,世界各国创办的孔 子学院达到 2 8 2所, 2 7 2个孔子课堂,遍布 8 8个国家。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皆证明了国学热已成为

其同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真正吸收国学之滋养,最 重要的还是依赖语文学科。 学生首先要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才能够读

收稿日期: 2 0 1 3—1 0—1 3 作者简介: 丁晓敏 ( 1 9 8 0一 ) .女,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

1 3 5

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Word文档免费下载: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下载1-1页,共1页)


  本文关键词: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22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