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中国戏曲元素在四部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特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8:00

  本文关键词:中国戏曲元素在四部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特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采用分析论证、举例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以两位中国青年电子音乐作曲家的四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电子音乐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中国青年一代作曲家对电子音乐的创作特点。①王铉的《幻听》、《花鼓·安徽·CN》和②李秋筱的《木兰花》、《击鼓骂曹》这四部电子音乐作品分别是采用京腔、花鼓灯、京剧作为声音素材,以纯电子音乐或真实人声(乐器)与电子音乐相结合的形式创作完成。两位作曲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具有中国戏曲元素符号的、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作为创作素材,这不仅使电子音乐作品的大队列中添加了新的声音符号,而且还进一步使中国宏大的历史文化以一种新的途径走进世界音乐舞台。这四部作品在国内外演出均广受好评,作品的成功为中国电子音乐的未来发展带来诸多启示,主要可在以下几个大方面中体现: 一、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子音乐作品成为中国青年作曲家创作方向的重点。 二、使“乐音化”的创作意识在当今先锋派创作热潮后逐渐清晰并获得国际音乐界的认同。 三、通过电子音乐的技术平台使中国戏曲元素中的声音素材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应用。 四、中国戏曲元素为中国电子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资源优势。 五、两位中国青年作曲家选择中国戏曲元素的声音素材作为创作材料,已为本国电子音乐事业的发展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包涵的内容甚广,因此戏曲元素的使用仅可以作为中国未来电子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开始。 本文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由表及里”的层层剖析作理论探究,整理和揭示中国青年作曲家对音乐美学、国学等思想的思绪与情怀,希望由此开启未来新一代青年作曲家创新而又妥善保留传统的综合思维模式及对民族音乐语汇探索与传承的优秀创作理念。
【关键词】:京腔 花鼓灯 京剧 电子音乐 中国传统文化 四部中国电子音乐作品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4.8
【目录】:
  • 论文摘要4-6
  • 引言6-8
  • 第一章 综合概述8-14
  • 第一节 中国青年作曲家的四部代表电子音乐作品概述8-10
  • 第二节 四部作品的相同创作理念10-12
  • 第三节 四部作品的不同表现特色12-14
  • 第二章 电子音乐技术为戏曲元素带来的启示14-22
  • 第一节 四部作品中戏曲元素的发展过程14-15
  • 一、《幻听》——中国韵味的准确再现14
  • 二、《花鼓·安徽·CN》——民族情调的交响14-15
  • 三、《木兰花》——现代乐思的表达15
  • 四、《击鼓骂曹》——传统文化的力量15
  • 第二节 戏曲元素在电子音乐技术下的诸多形态15-20
  • 一、音符式语汇到音响式语汇15-16
  • 二、“点”与“线”的结合与对比16-17
  • 三、动态与静态17-19
  • 四、“虚”与“实”的结合19-20
  • 第三节 戏曲元素在电子音乐中的拓展应用20-22
  • 一、“片段式”语言在电子音乐中的张力体现20
  • 二、电子音乐使“曲线式”腔调韵味非凡20-21
  • 三、电子音乐使“节奏型”人声增加气场21-22
  • 第三章 戏曲元素在电子音乐中所表现的文化内涵22-29
  • 第一节 戏曲元素为中国电子音乐发展带来的资源优势22-24
  • 第二节 青年作曲家如何从传统文化中获取自己的音乐语境24-27
  • 第三节 青年作曲家为电子音乐发展带来的启示27-29
  •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1
  • 致谢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玺宝;;寄希望于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学派的崛起[J];音乐研究;2007年02期

2 徐玺宝;;论张小夫的电子音乐创作特征[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徐玺宝;;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音乐表演[J];演艺科技;2010年03期

4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张小夫;张朝霞;刘言韬;;中国新媒体艺术研究中的三个重要范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6 于祥国;;京剧音乐环绕立体声创作与研究初探[J];乐器;2012年11期

7 傅雪漪;;京腔非京剧[J];戏曲艺术;1992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戏曲元素在四部中国电子音乐作品中的运用特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79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4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