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曹聚仁报刊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7:42

  本文关键词:曹聚仁报刊活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脱胎于清末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新型知识分子的民国文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在民国时期民族危难与国家危难双重语境下,表现出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担当。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民国文人的一份子,民国时期的社会激荡伴随曹聚仁一起成长,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最终从一个传统农业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在文坛和报坛都有着良好声誉的佼佼者,作家、教授、记者、编辑是后人为他所贴上的标签。作为民国时期的文人,曹聚仁身上有着同代人的共性,也有着促使曹聚仁为后人所追崇的不同于时代同仁的个性。 文中,笔者将曹聚仁的文人身份作为研究的辅助手段,生活的时代特征作为研究的参考背景,抗战八年中所写的战地通讯列为研究的重要文本,对曹聚仁的记者生涯进行探讨,并将探讨的重点放在抗战记者阶段,即成就其名记者称号的重要阶段,在对曹聚仁的大量作品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而成文。 第一章主要是历史背景的介绍,主要的着眼点是民国文人及其报刊活动。通过对民国文人相关内容的介绍,简述曹聚仁生活的历史背景,并顺势引出曹聚仁的生平简介,为后文的具体分析提供相应的研究背景。 第二章主要针对曹聚仁报刊活动的动因及其作为战地记者的采访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内心所固有的担当意识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促使曹聚仁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由大学走向战场、由教授转向记者的动因之所在。成为战地记者之后,曹聚仁拥有的丰富的人脉资源、透辟的观察力、纵横交错式的材料处理方法以及声东击西的写作手法都使其无论是在接近新闻源进行初步的采访上,还是在采访活动结束后所进行的材料整理和新闻稿的写作上,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八年的战地记者实践使曹聚仁形成了怎样的新闻思想是第三章所阐述的主要内容。笔者在对曹聚仁的战地通讯及其它相关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发现,八年的新闻实践不仅使曹聚仁这个门外汉成为地地道道的记者,而且还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闻思想。文中笔者主要从“显微镜”和“望远镜”相结合的新闻写作观、以“史家的眼光”确保新闻真实的新闻职业观以及以“怀疑精神”为基础的新闻认知理念三个方面对曹聚仁新闻思想的独特性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作为那一时代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曹聚仁的新闻活动与同时代文人的报刊活动有着怎样的共性?在哪些方面与别人相区别而存在?是文章第四章分析的重点。通过分析,笔者得出曹聚仁的新闻活动在从业推手和活动目的两方面与同时代的文人报刊活动存在着共同之处;而与其它文人的报刊活动相比,曹聚仁的新闻活动有着强烈的自省精神和浓厚的民意关怀;较之于当时的职业记者,曹聚仁拥有更丰富的人脉资源、更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史家一般的严谨的态度。 通过大量的分析之后,笔者得出曹聚仁是一个文人与职业记者的完美结合体的结论。因此,曹聚仁不能仅仅作为文人而被学者所关注,作为合格的职业记者,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此外,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战地新闻活动经验的记者,他在新闻活动、新闻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对于现今的媒体从业者应有所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民国文人 曹聚仁 报刊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1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21
  • 一、论文(设计)选题来源9-10
  • 二、研究目的、意义10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10-19
  • 1、有关曹聚仁的一手资料11
  • 2、关于曹聚仁研究的二手资料11-16
  • 3、关于知识分子与报刊16-19
  • 4、结语19
  • 四、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19-20
  • 五、论文(设计)的创新点及特色20-21
  • 第一章 民国时期文人与报刊活动21-37
  • 第一节 民国时期文人21-24
  • 一、一个独立漂浮的群体21-22
  • 二、民国时期文人的特点22-24
  • 第二节、民国时期文人与传媒24-28
  • 一、民国时期文人论政的原因分析24-25
  • 二、民国时期文人与报人25-28
  • 第三节、民国文人记者的典型——曹聚仁28-37
  • 一、曹聚仁生平28-30
  • 二、曹聚仁从事报刊活动的动因分析30-33
  • 三、曹聚仁报刊活动的发展脉络33-37
  • 第二章 曹聚仁新闻活动特色37-54
  • 第一节、曹聚仁新闻采访的特点42-47
  • 一、接近新闻——“近水楼台”42-44
  • 二、发现新闻——“火眼金睛”44-47
  • 第二节、曹聚仁新闻写作的独特47-49
  • 一、处理材料——“纵横交错”47-48
  • 二、写作新闻——“声东击西”48-49
  • 第三节、学者与记者相结合的新闻活动特点49-54
  • 一、学缘:奠定了实际采访活动的理论基础49-50
  • 二、业缘:构建了接近新闻线索的人脉网络50-51
  • 三、文缘:形成了贯穿新闻作品的人文情怀51-54
  • 第三章 曹聚仁新闻思想独特性分析54-62
  • 第一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相结合的新闻写作观54-57
  • 一、“显微镜”透视事件真伪54-55
  • 二、“望远镜”构筑整体镜像55-56
  • 三、小结56-57
  • 第二节、以“史家的眼光”确保新闻真实的新闻职业观57-59
  • 一、治史的视角57-58
  • 二、记史的笔法58-59
  • 三、小结59
  • 第三节、以“怀疑精神”为基础的新闻认知理念59-62
  • 一、正视新闻中“谣言”的存在59-60
  • 二、养成读报时比较的习惯60-61
  • 三、小结61-62
  • 第四章 民国文人办报视域下的曹聚仁新闻活动共性与个性分析62-73
  • 第一节、曹聚仁报刊活动的共性分析62-64
  • 一、相同的从业推手:承接“士”的“社会良心”62-63
  • 二.共同的话语平台:建构“议政”的超然空间63-64
  • 第二节 、曹聚仁报刊活动的个性研究64-70
  • 一.与同时代文人办报之区别64-66
  • 二.与职业记者之差异66-70
  • 第三节、文人与职业记者的“结合体”70-73
  • 一、一个真正的文人70-71
  • 二、一个合格的职业记者71-73
  • 结语73-75
  • 参考文献75-82
  • 附录182-83
  • 致谢83-8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言昭;曹聚仁初到香港的前前后后[J];百科知识;1998年01期

2 王顺达;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形态与时代使命[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3 陈丽颖;曹聚仁与鲁迅交往考略[J];池州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4 夏泉;蒋超;;探寻曹聚仁先生早年的活动足迹:以暨南大学为中心的考察[J];东南亚研究;2009年05期

5 王晓梅;徐舒映;;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与政党及其意识形态[J];东岳论丛;2010年02期

6 钱理群;;重现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身影[J];法制资讯;2008年01期

7 程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心态探析[J];消费导刊;2009年03期

8 万国崔;;国内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社会转型研究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1年01期

9 王春霞,傅新球;试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认同”[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陈梦熊;;曹聚仁与两幅刊名[J];出版史料;200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玉华;民国时期作家群体述略[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曹聚仁报刊活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97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