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

发布时间:2017-04-15 17:22

  本文关键词: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钱钟书(1910-1998)和英美新批评派在二十世纪中外文论史上都十分引人注目。钱钟书吸收中国传统国学所不具备的很多西方科学知识,建立了一个横跨东西,艺术、宗教、科学兼备的完整知识系统,得出了很多发人深思的创见。钱钟书的文艺思想可以浓缩为其《谈艺录·序》中的十六字:“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他致力于发现和采撷中西文化的精华。新批评派的批评理论重视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批评理论把文学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作者心理原因,把读者反应问题,,文学社会效果问题,文学作品群体特征及文类问题等等全部推到文学研究的门外,而只是把眼光唯一集中于文学作品的文本,这在二十世纪文艺理论领域具有革命意味。钱钟书与新批评派的理论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本文试从钱钟书“打通”的文艺思想入手来探索其对新批评派的接受,抓住新批评派的几个关键词“意图谬见”、“感受谬见”、“反讽”、“隐喻”、“含混”,将它们与钱钟书的文艺理论进行综合比较研究,以探究新批评派理论对钱钟书思想的渗透,或者说钱钟书对这些理论的吸收、领悟与“化合”。 本文共分导言与文献综述,钱钟书“打通”的文艺学思想及其对新批评派的接受,钱钟书与新批评的“意图谬见”,钱钟书与新批评的“感受谬见”,钱钟书与新批评的“隐喻”、“含混”、“反讽”,结语等五个部分。本文通过探讨钱钟书文艺学思想与新批评派的关系,不仅要探寻二者的异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文艺观,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来探索一条更好的东西文学与文化交流的道路。
【关键词】:钱钟书 新批评 文艺观 打通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7;I0-0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导言和文献综述7-12
  • 第一章 钱钟书“打通”的文艺学思想及其对新批评派的接受12-22
  • 1.1 近现代学人对西学的热切关注12-13
  • 1.2 钱钟书“打通”中西的文艺学思想13-17
  • 1.3 钱钟书对新批评派的接受17-22
  • 第二章 钱钟书与新批评的“意图谬见”22-34
  • 2.1 新批评派的“意图谬见”说22-25
  • 2.2 钱钟书的“心手相乖”、“心画心声总失真”与“意图谬见”25-29
  • 2.3 钱钟书的“‘文章’与‘为人’之各有其‘真’”,与“意图谬见”29-34
  • 第三章 钱钟书与新批评的“感受谬见”34-47
  • 3.1 新批评派的“感受谬见”说34-37
  • 3.2 钱钟书的“预觉”、“先见”说与“感受谬见”37-42
  • 3.3 钱钟书的“断章取义”说与“感受谬见”42-47
  • 第四章 钱钟书与新批评的“隐喻”、“含混”、“反讽”47-64
  • 4.1 钱钟书的“比喻之法,尚有曲折”与新批评的“隐喻”47-52
  • 4.2 钱钟书的“两柄多边”说与新批评的“含混”52-57
  • 4.3 钱钟书的“两造争讼”说与新批评的“反讽”57-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71
  • 附录71-72
  • 后记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绵绵;;钱钟书笔札墨迹两题[J];收藏界;2011年07期

2 朱航满;;通往巴比塔之路——记陆文虎和他的钱钟书研究[J];军营文化天地;2011年09期

3 封敏;;钱钟书的翻译人生[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4 ;《管锥编》书名内含玄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8期

5 史顺利;;名人的处世风范[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6 海子;;钱钟书评说诺贝尔文学奖[J];中外文摘;2011年18期

7 边童;;钱钟书、杨绛:在牛津的日子[J];留学生;2010年10期

8 ;来信[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8期

9 王冬云;;中国文坛上最“刻薄”的夫妻档——钱钟书与杨绛比较谈[J];阅读与写作;2011年06期

10 高群;;百岁杨绛:有才有识 活得自在[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文虎;;至精至深 至纯至正——怀念钱钟书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2 余英时;;我所认识的钱钟书先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3 傅惠钧;;钱钟书比较修辞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刘建萍;;论陈衍对钱钟书的影响[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5 胡德香;;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梦芙;;魔镜背后的钱钟书——《容安馆品藻录》读后[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7 白小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宗廷虎;;钱钟书的理解修辞理论[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李龙;陈粤;;美学和意识形态的虚妄——浅谈保罗·德曼的“文学性”理论[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然;不问功名只问书[N];吉林日报;2005年

2 学生部基金会;我校举办追思钱钟书先生系列纪念活动[N];新清华;2008年

3 记者 邱振刚;社科界纪念钱钟书诞辰100周年[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王宁;今天,怎么纪念钱钟书[N];人民日报;2010年

5 唐吟方;钱钟书的三方自用印[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李廷华;哀钱钟书先生[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武柏索;钱钟书拒绝“著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8 柳漾 书评人;钱钟书如何诠释文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李洪岩;清华园中的钱钟书[N];大众科技报;2002年

10 杨志杰;也说钱钟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新河;钱钟书文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丽青;钱钟书与英国文学[D];复旦大学;2010年

3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4 龚敏律;西方反讽诗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颖;“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D];辽宁大学;2009年

6 季品锋;钱钟书与宋诗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臧运峰;新批评反讽及其现代神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仲谋;清代宋诗师承论[D];苏州大学;1997年

9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立新;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体认与改写[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玲;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俊林;钱钟书小说创作综论[D];西北大学;2001年

3 付澎;论《围城》的辞格翻译[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李昱雯;论《宋诗选注》的“顺着说”与“接着说”[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许扬男;从同一性走向一体性[D];湖南大学;2009年

6 罗新河;旁观与偏见[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艳;老吏治狱  尔汝群物[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建军;论钱钟书的幽默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程捷音;抉发人类文化的本质[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石红梅;人生智者的都市寓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钱钟书与英美新批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8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088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0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