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乡村守望与现代批判

发布时间:2017-04-15 11:18

  本文关键词:乡村守望与现代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在其卷帙浩繁的作品中,守望乡村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张炜看来这样做是为了给自己的出生地(一个海滨小村)赢得尊严和权利,为此,他不断地向人们解说故地的“优越”,它不亚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奥妙”: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和谐纯洁的人际关系、质直朴素的人性形式、欢乐自足的生命存在,等等,作家将这些通过文学情节、故事、语言、人物形象等表现出来;同时,守望乡村与反现代性是一体性的存在,张炜对乡村现代化充满了警惕、质疑、否定、拒绝,他更多地看到了现代化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性人情的侵蚀。尽管在“守望”与“批判”之中,张炜未尝不有彷徨、迷茫、困惑、游疑之处,但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持,甚至态度越来越激烈。在这种主题与姿态之中,隐含着城乡二元对立的思维,在此观念的支配下,作家先入为主地将城市作为批判对象,将乡村作为精神原乡,于商品经济统治一切的流俗时代,在那里演绎寻求德性的支持,以重建知识分子心中的人文理想。他的这种文学选择,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守成主义”、“反现代化思潮”、“国学热”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是它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张炜所倾情守望的那些东西,其内核往往由传统文化所赋予,对其中的消极元素也并没有很好地批判。他对现代化的拒绝,往往止于一种激愤的情绪的渲染,缺乏对之深入考察的耐心,仅仅希望建构一个符合自己道德理想的“文学的乡村”,以这种封闭性的“空间”来对抗商业消费主义时代“泥沙俱下”的现实,由于“空间”本身的封闭性,注定了对“外界”的批判流于片面。至于城乡对立观念,不否认有其产生的现实原因,但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来看,乡土作家却必须跳出这种思维。这种观念表面上看与1990年代以来的“民间”理论正相呼应,然而“民间”理论要求知识分子在理解、认同、融入民间的同时,并不放弃知识分子依靠现代性理论所确立的主体性,张炜未能很好地处理这一问题,而且他那里的“民间”与真正的“农民中国”也并没有太多联系。
【关键词】:张炜 作家姿态 守望乡村 反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0
  • 1 融入野地的生命欢乐10-22
  • 1.1 野地活力与生命激情10-14
  • 1.2 野地中的纯挚情爱与人性14-22
  • 2 大地守望下对现代化的批判22-32
  • 2.1 野地"消逝"下的生态忧患22-26
  • 2.2 现代化进程下的人性忧思26-32
  • 3 城乡二元观念下知识分子人文理想的重建32-41
  • 3.1 泥沙俱下时代的德性坚守32-37
  • 3.2 知识分子理想与人文重建37-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6
  • 致谢46-48
  • 个人简历48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唐长华,陈红兵;试论张炜小说的两个精神向度——从《外省书》、《能不忆蜀葵》谈起[J];当代文坛;2004年01期

2 王彬彬;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言》[J];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01期

3 黄轶;;“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生态文学“社会发展观批判”主题辨析[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3期

4 宋炳辉;面对苦难的现身说法──论张炜的三部长篇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5期

5 摩罗;灵魂搏斗的抛物线──张炜小说的编年史研究[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5期

6 马春花;流浪与栖居——评张炜的长篇新作《丑行或浪漫》[J];名作欣赏;2005年02期

7 郭建磊;病态与崇高——高觉新、祁瑞宣、隋抱朴悲剧人格纵论[J];齐鲁学刊;1992年03期

8 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J];文艺研究;2010年04期

9 王鸿生;;为大自然复魅——关于《刺猬歌》及其大地文学路向[J];文艺争鸣;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义勤;[N];文艺报;2003年

2 洪治刚;[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辉;迷恋与拒抗下的孤独守望[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乡村守望与现代批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8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08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