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培养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19 18:12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培养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当下的青少年培养提供思想资源及实践范例,结合大量史料,对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实践经历、思想和方法进行发掘、体认和剖析。分析认为,康有为重视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学术,但不废新学;主张改革教育,倡导"博学"、"中西合璧",兼采中学和西学之长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从而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整体提高,其中德育尤重;教学方法上,采用"启悟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注重"对话式"教学,在自我之间、文本与学习者、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对话,共同分享学术思想智慧,提高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倡导"从游式"教学,常常带领学生去体验自然山水风光、参与其与他人的谈论对话——"耳濡目染"、"见贤思齐"。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康有为 国学教育 教育方法 青少年培养
【基金】:共青团中央规划研究课题(2008GH170) 江西省教育厅教改课题(JXJG-11-1-23) 南昌大学教改重点课题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国学教育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康有为的一生,培养了梁启超、陈千秋、徐勤、麦孟华、韩文举、区榘甲、陈焕章、伍宪子等一大批国内声名显赫的学者、政治家,在国学教育与文化传承阐扬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轶;胡悦晗;;“我注六经”与“援西入儒”——康有为《论语注》思想辨析[J];长江论坛;2011年02期

2 汪注;;康有为教主情结刍议[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张维坤,许建中;康有为阅读教学思想试探[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毛晓阳;;康有为进士身份及科举制度相关问题考辨[J];闽江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周军;;陈焕章与保皇会[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6 陈鹏鸣;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从与叛逆[J];河北学刊;2000年06期

7 孙向中;;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的角色判定[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吴雪玲;康有为师法西学的教育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4期

9 刘晓红;;论康有为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02期

10 韩晗;;1907-1940:中国早期话剧与基督教文化关系考[J];济宁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2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3 林家虎;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伍永忠;康有为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史爱兵;20世纪:学人与艺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彭雷霆;近代中国人的日本认识(1871-1915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兆彬;康有为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2 刘子苏;托古改制改革思维模式及其当代启示[D];海南大学;2011年

3 马金华;论康有为的科学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崔善锋;康有为的变革思想[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芳;言官与戊戌变法[D];吉林大学;2006年

8 王明慧;我国清末民初(1840—1925)图书馆学术思想及其评价[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金红菊;梁启超历史进化论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岳清云;康有为科技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尔涛;;国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1年07期

2 位孟贞;姜国英;;谈对小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必要性[J];教书育人;2007年08期

3 蒙娟;;中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12期

4 何金彝;康有为的功利主义伦理文化观[J];社会科学;1995年07期

5 吴义雄;康有为与理学初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郭熹微;从《物质救国论》看西方现代化对康有为的影响[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7 孙晓飞,刘利民;康有为军事改革思想述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孙晓飞,刘利民;康有为军事改革思想述论[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9 龚郭清;论戊戌政变前康有为的近代“政体”思想[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刘春蕊;康有为教育思想新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志钧;;论康有为和保皇会[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1981年

2 赵立人;;戊戌变法时期兴中会和维新派的合作与分歧——兼论康有为早期之反清活动[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3 刘巍;;康有为、章太炎与晚清经今古文之争(导言)[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6 陈子波;;论林旭烈士诗[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7 吴光;;简论国学的内涵及其学术定位[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8 于民雄;;康有为的“大同”理想[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9 周术槐;;戊戌时期康有为的思想特征:政治上的激进与文化上的保守[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10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丁静;国学经典能否吸引当今的孩子?[N];海南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安奋伟;6岁女孩缘何成“国学小明星”[N];山西日报;2011年

3 戴军;国学教育讲座在宜举行[N];宜兴日报;2010年

4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郭齐勇;试谈“国学”学科的设置[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吴温 实习生 徐杨;暑假,让国学浸润孩子心灵[N];石家庄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魏海政;高校如何从“国学虚热”中拨开迷雾[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中共山西省委常委 宣传部长 胡苏平;大力提升国学教育的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程瑶;冰城儿童兴起国学热[N];黑龙江日报;2010年

9 杜浩;当国学成为“敛财”工具[N];文学报;2010年

10 郑召利 复旦大学哲学院副院长;不能过高估计目前的国学教育[N];南方周末;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芳;近代学术转型视野下的燕京大学国学教育[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nI南;无锡国专与现代国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望星;当代军校大学生荣辱观及其教育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佟岩;生涯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石大建;“儒经”诵读思潮在民间社会的兴起及其动员机制[D];上海大学;2010年

6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新宇;清代碑学批评[D];吉林大学;2007年

9 秦素菡;美国华侨社会与保皇派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张丽清;难舍的道德帷幕:近代国人人权观念考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英;试论康有为的外交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朱玉萍;康有为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林云;康有为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5 肖耀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6 张建华;康有为与古典书法美学终结[D];河南大学;2005年

7 张克威;康有为宪政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单昆军;民国时期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河星佰;创意性广告设计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10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培养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3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63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