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论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

发布时间:2017-07-15 06:41

  本文关键词:论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 胡适 国学观 变化 影响因素 启示


【摘要】:胡适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学者之一。民国期间,胡适的学术研究涉及到了国学的几乎全部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在对国学的探讨中,胡适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国学观。胡适自幼就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幼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历使得胡适具备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使他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为他在此之后的国学思想的形成以及发展变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体来看,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的发展变化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大致是1912——1919年。这一时期,胡适提倡西化,抨击国学。在赴美求学的过程当中,胡适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国学观,并提出了运用西方学术来改良中国传统学术的理念。在留学后期以及归国初期,胡适投入到新文化运动当中,发起了改造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学革命。他开始猛烈地抨击中国传统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并对中国的一些传统价值观念进行了批判。第二阶段,时间大致是1919——1926年。这一时期,胡适逐渐与趋向于政治化的新文化派人士分离,并发起了著名的整理国故运动。他的学术研究活动也深入到了国学的几乎所有领域。在“整理国故”思想的指导下,胡适放弃了之前对国学的激烈批判。他以理性的眼光,认可了国学资源的重要价值,并一直提倡对国学资源的进一步发掘、整理。相比于文学革命当中对国学的激烈批判,胡适在这一时期对国学的态度趋向温和。第三阶段,时间大致是1926——1937年。这一时期,胡适对“整理国故”理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此同时,胡适在这一时期接触到了更多的西方思想文化,在中西对比当中,胡适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原因。因此,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的言辞逐渐激烈,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理论,希望通过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第四阶段,时间大致是1937——1942年。这一时期,在民族危机面前,胡适同当时的很多关心国家命运的学者一样,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事业当中。与此同时,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胡适放弃了此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激烈批判,开始主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他向美国民众积极介绍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地促成了西方世界对中国抗战的支持。第五阶段,时间大致是1943——1949年。胡适在卸任驻美大使之后,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对国学的研究当中。战后,国民政府仍然坚持独裁专制统治,在此情况之下,胡适坚持了在政治上不与国民党合作的立场,并走进书斋,继续投入到国学研究当中。可以说,在国共内战时期,胡适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同国民党的专制划清了界限,并坚持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理想。胡适的国学观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之下形成并发展的。具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学术求真意识与致用意识、现实文化环境这几个因素,是影响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当前的传统文化建设过程当中,我们应当对民国时期胡适的国学观予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借鉴胡适国学观的优点:根据国情,适时调整传统文化发展策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批判意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正确处理学术求真与致用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反思胡适国学思想的内在缺陷。
【关键词】:民国 胡适 国学观 变化 影响因素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26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引言8-15
  • (一)选题背景、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9-13
  • (三)研究材料及研究方法13
  • (四)创新之处13-15
  • 一、胡适国学思想的缘起15-17
  • 二、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的演进17-54
  • (一)提倡西化,抨击国学(1912——1919)17-29
  • (二)整理国故:重新认可国学价值(1919——1926)29-38
  • (三)四面楚歌:批判国学(1926——1937)38-48
  • (四)顺应抗战,赞扬国学(1937——1942)48-50
  • (五)淡出政治,专心研究国学(1942——1949)50-54
  • 三、影响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发展变化的因素54-64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4-57
  • (二)西方文化影响57-59
  • (三)学术求真与致用意识的影响59-62
  • (四)适应现实文化环境的需求62-64
  • 四、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对当下的启示64-77
  • (一)根据国情变化,调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策略64-65
  •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批判意识65-67
  • (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67-69
  • (四)努力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69-71
  • (五)正确处理学术求真与致用之间的关系71-73
  • (六)吸取相关历史教训73-77
  • 结语77-78
  • 参考文献78-81
  • 致谢81-83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杰;;胡适的慈爱和不苟且[J];粤海风;2000年01期

2 欧阳哲生;;《追忆胡适》序[J];群言;2000年05期

3 杨沐喜;胡适为何拒绝中共[J];领导文萃;2001年02期

4 朗达;胡适为何拒绝回大陆[J];湖南文史;2002年01期

5 李珂;胡适的打油诗[J];文史天地;2003年07期

6 易俊杰;;琐话胡适[J];文史春秋;2005年11期

7 李传玺;;胡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J];出版广角;2005年12期

8 汪荣祖;胡适历程的曲直[J];读书;2005年02期

9 易竹贤;胡适其人及胡适研究述评[J];江汉论坛;2005年03期

10 谢荣滚;;胡适与香港大学——从《陈君葆日记全集》看胡适与香港因缘[J];岭南文史;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王法周;;胡适的新文化启蒙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4 谢慧;;胡适与上海亚东图书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5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江弱水;;胡适的语文观与三十年代的反拨[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杜蒸民;;在批判中实现超越——郭沫若与胡适关系述论[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9 钟军红;;论胡适“五四”时期对“团圆”观念的否定[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10 苏育生;;胡适与梅兰芳[A];德艺馨芳——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傅小平;今天,我们怎样读胡适?[N];文学报;2012年

2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3 法律学者 羽戈;为什么要读胡适?[N];中国经营报;2013年

4 张洁;胡适逸事[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谢泳;胡适的价值[N];深圳商报;2004年

6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7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8 龚育之;胡绳晚年论胡适(中)[N];学习时报;2002年

9 杨建民;胡适史著半部现象探析[N];团结报;2010年

10 早报记者 田波澜;“胡适是20世纪影响力最大也最长久的思想家”[N];东方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光和;西方文化影响下的胡适文学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东方;“五四”时期胡适的文体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希军;理想主义:胡适国际政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晓生;“1917—1923”新诗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超;为大中华,,造新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武;论民国时期胡适国学观及其变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 潘文文;翻译家胡适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3 徐超;异域表达与胡适的民族文化观[D];安徽大学;2010年

4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5 饶向阳;胡适方法:一种现代中国元方法的建构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冒建华;胡适“诗国革命”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民;胡适的演讲及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汪寒雪;胡适国学观的渊源和冲突[D];苏州大学;2011年

9 朱洪涛;“胡适批判”中大陆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丽霞;从《竞业旬报》看胡适早年思想[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42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542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