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孔学与国学——康有为、梁启超思想比较

发布时间:2017-08-05 07:48

  本文关键词:孔学与国学——康有为、梁启超思想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康有为 梁启超 孔学 国学 比较研究


【摘要】: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全面梳理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的时代。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康有为、梁启超的观点相去甚远:在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上,康有为宣称"百家皆孔子之学",梁启超认为老子、孔子和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三位大圣";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上,康有为以孔教称谓中国本土文化,梁启超则直接使用国学概念。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侧重。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康有为 梁启超 孔学 国学 比较研究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学与近代文化形态研究”(项目编号10BZX039)
【分类号】:B25;B22
【正文快照】: 中国近代是西学大量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以西学为参照,全面审视、反思中国本土文化的时代。这使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倍受关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随之成为不可回避的热点话题。康有为、梁启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迥然相异,无论是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还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石文玉;;超然于新旧之间的一次思想努力——张之洞《劝学篇》的写作背景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允春喜;;“民本之极限”还是“民主之萌芽”——黄宗羲政治思想定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郭秀文;论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解读[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5 张卫波;王瑞;;民初孔教运动兴衰的历史考察[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6 薛柏成;墨家思想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5期

7 毛文凤;试论康有为的终极关怀[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程尔奇;;世变中知识人的因应:略论戊戌时期今文学派的新变化[J];东方论坛;2011年06期

9 李纳;康有为孔教情结的历史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孙占元;;儒学经世传统的复兴与近代中国的中学和西学观[J];东岳论丛;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天瑜;;元典精神的近代转化[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静;20世纪前半期的清学史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崔宇;近代孔教思潮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田旭东;20世纪中国古史研究主要思潮概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5 焦润明;梁启超法律思想综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郭剑鸣;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识权力化整合模式为路径[D];复旦大学;2006年

7 卢向国;民本的逻辑[D];复旦大学;2007年

8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玉琳;维新派法律思想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王月明;中国近现代监督权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的困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薛向娟;《墨子》文学性探微[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海涛;尧舜禹权力继承问题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杜慧;儒家文化与近代山西社会[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梁景松;康有为与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比较[D];延边大学;2003年

7 罗晓蓉;婚姻礼制和社会生活中的春秋妇女[D];四川大学;2005年

8 刘凤伟;古代白话小说中的孔子形象[D];苏州大学;2005年

9 李志松;梁启超的孔子研究述略[D];西北大学;2005年

10 赵运华;论康有为大同理想中的社会和谐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平;试论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文化性格差异[J];中华文化论坛;1999年02期

2 钟永山;1902—1903年间梁启超对康有为之离异与回归[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3 苏中立;论世纪之交的孔教问题大辩论[J];中州学刊;1996年02期

4 郑师渠;梁启超与今文经学[J];中州学刊;1994年04期

5 赵春晨;;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梁启超与基督教[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6 柳宏;;康有为《论语注》诠释特点论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魏义霞;;康有为的宋明理学四维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8 陈少明;;转折的轨迹——略论康、梁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J];开放时代;1989年02期

9 常婧;;从康、梁思想分歧看近代君宪制之幻灭[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10 王达;梁启超及其儒学研究[J];船山学刊;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阪元弘子;景慧;;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性别问题——以梁启超为主的分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韩星;;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4 张励民;段泽宇;;仁远乎哉——孔学与孔教一解[A];孔学研究(第十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五次暨海峡两岸第八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先明;;“参采中西创新知”——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文化特征[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6 封海清;;对改进孔学研究方法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8 吉田薰;;围绕国民和读者的梁启超[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袁显亮;;在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研讨会上的即席讲话[A];孔学研究(第十二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姜义华;;20世纪儒学在中国的重构(提纲)[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纪宝成邋马大正 李文海 龚书铎 胡绳武 王晓秋 桑兵 王汝丰 戴逸;学界座谈《康有为全集》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欧阳哲生;傅斯年的“国学”观[N];光明日报;2008年

3 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4 郭立场;不能对国学“无用论”等闲视之[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伍立杨;国学有国学的种属[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肖兴吉;用现代视野振兴国学[N];兰州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小宁 实习生 黄辉煌;学者眼中的国学热[N];人民政协报;2005年

8 张西平;汉学:中国不能再是一个缺席者 国学:不要失去话语和反思能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卢毅;善疑求真言自由[N];学习时报;2008年

10 记者 王秀娟;全国社科系统“哲学大会”在并召开[N];山西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2 张朝松;儒学早期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庆伟;清代孟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林红;近代的道家观[D];山东大学;2007年

5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江辉;晚清江浙礼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7 李强华;康有为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光辉;墨子和谐社会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斌;民国《论语》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周红;儒学宗教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朝阳;清末儒者的儒教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3 金红菊;梁启超历史进化论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谢国利;梁启超的庄子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耿励;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罗南石;试论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金瑞;论康有为的公民自治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8 暴澜;论梁启超对中西哲学的比较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8年

9 徐佳;从“臣民”到“公民”的启蒙[D];山东大学;2008年

10 刘树生;康有为与谭嗣同仁学思想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23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23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