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论语》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2:18

  本文关键词:《论语》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论语》 辜鸿铭 安乐哲 对比研究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归化 异化


【摘要】: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翻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选取中国清朝末年民国初期的国学大师辜鸿铭的译本以及20世纪末(199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 Ames)与亨利·罗思文(Henry Rosemont)的合译本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论语》英译本,依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分析两个译本在专有名词、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以求探索在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过程中应如何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论文的第一章为概论,简介《论语》的基本内容、语言特色,《论语》在西方的翻译情况,回顾学者对这两个《论语》英译本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第二章为本文的主体之一。本章从语言层面利用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译本的各自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文效果。第三章为本文的另一主体部分,本章基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分析两个译本在专有名词、物质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策略:归化或异化,并分析两人产生不同倾向的原因以及两个译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义。第四章为关于两个译本研究的结论。总结辜鸿铭和安乐哲译本由于翻译目的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指出在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中,译者应根据其翻译目的或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要达到的功能来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由于译本各有千秋,读者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的来选择不同的译本。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论语》 辜鸿铭 安乐哲 对比研究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归化 异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H315.9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1
  • 第一章 概论11-20
  • 1.1 《论语》简介——基本内容、发展历史及语言特色11-12
  • 1.2 《论语》在西方的传播情况12-15
  • 1.3 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译本及对这两个译本的学术研究回顾15-18
  • 1.3.1 辜鸿铭及其《论语》译本15-16
  • 1.3.2 安乐哲及其《论语》译本16-17
  • 1.3.3 对两译本的学术研究回顾17-18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意义18-20
  • 第二章 对《论语》辜鸿铭译本和安乐哲译本的比较研究-----语言层面20-29
  • 2.1 关键词的翻译20-25
  • 2.1.1 “仁”的翻译21-22
  • 2.1.2 “礼”的翻译22-23
  • 2.1.3 “孝”的翻译23-25
  • 2.2 特殊句式的翻译25-26
  • 2.2.1 无主句的翻译25-26
  • 2.2.2 倒装句的翻译26
  • 2.3 修辞格的翻译26-29
  • 第三章 对《论语》辜鸿铭译本和安乐哲译本的比较研究-----文化层面29-41
  • 3.1 专有名词的翻译30-32
  • 3.2 物质文化的翻译32-34
  • 3.3 社会文化的翻译34-37
  • 3.4 宗教文化的翻译37-41
  • 第四章 结论41-45
  • 参考书目45-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昌华;;敢说敢言的辜鸿铭[J];基础教育;2006年11期

2 胡耀丹;;操纵论视阈下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探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开林;;辜鸿铭 语不惊人死不休[J];基础教育;2007年07期

4 张光茫;;爱羞辱洋人的辜鸿铭[J];文史博览;2011年08期

5 罗丹;贾德江;;目的论观照下的《论语》中“仁”和“礼”的英译——基于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陈士葆;;真实辜鸿铭[J];山东教育;2011年Z2期

7 罗家伦;;回忆辜鸿铭先生[J];基础教育;2006年09期

8 刘白玉;高新华;窦钰婷;;《论语》关键词英译探讨[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孙建勇;;刘佩琦妙保戏份儿[J];意林(原创版);2011年08期

10 郝广丽;;论辜鸿铭儒家经典英译的动机及目的(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国;;《论语》札记[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肖江;;信任文化探究——读《论语》之后[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廖名春;;《论语》与中国思想史研究[A];国学论衡(第五辑)[C];2009年

4 钱逊;;修身为本:《论语》的核心精神[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5 魏隽如;;辜鸿铭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6 邱志红;;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时期的师生状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7 肖鹰;;从“求真悦学”到“视学为术”——“于丹现象”批判[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8 孙丹枫;;浅析庞译《论语》之特色——庞德个性化解读对《论语》译本翻译取向的决定作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9 朱宝锋;;也谈译者的读者意识——以辜鸿铭及其《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杝n,

本文编号:629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29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