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胡适历史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3 07:05

  本文关键词:胡适历史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胡适 历史观 无神论 进化 发展 思想


【摘要】: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一生著述演讲凡数千万言,在中国当时甚至以后的学术、思想界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胡适的最大贡献主要集中在宣传新思想、倡导白话文、尝试新诗和新式标点符号以及在中国哲学史、新红学、小说考证等几个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胡适的这些成绩都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而他的历史观作为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胡适的学术文化活动,特别是他从事科学研究所归纳提倡的科学方法,如“历史主义态度”,“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等,则史有一种有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胡适的历史观作为一个学术课题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专门的系统研究的论著问世,只偶尔在少数文章专著中零星地略有涉及。本文以此作为研究课题,不但弥补了当今对胡适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而对其历史观研究却颇显不足的现状,而且深入发掘了其学术活动的思想根源。同时,对发扬胡适先生所提倡的民主、科学、自由与容忍的精神和在学术研究中至今仍有较大价值的科学方法,从而做到“古为今用”,意义还是相当重大的。 通过对胡适著作的系统研究,本文归纳总结出其历史观有这样几条大的脉络,包括无神论思想、人观、进化的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的多元动力观,英雄史观、实验主义真理观及历史观散论(因果规律、偶然与必然、个体与整体、认识与实践)等等几个重要部分。胡适的历史观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主要在于传统国学和近现代西学的影响。胡适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关于人性方面的论述均受传统国学影响较深,而其社会发展观、多元动力观、真理观等则根植于进化论和杜威实验主义哲学的土壤之中。无神论思想是胡适历史观中最早形成的部分,也是其历史观体系的一个基础,胡适对鬼神从信之、畏惧之,到受宋儒“学则须疑”的思想而怀疑之,再到以生活的切身体验验证鬼神的无用与不存,进而确立了无神论思想,最后教人放弃鬼神迷信思想,迈出了启蒙国人的第一步。胡适也较早形成了自己对人的认识,即人是不断发展进化的以及人性本无善恶,后天的善恶乃人所受的社会教育所造成。正是在无神论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怀疑”精神使他以后找到了与赫胥黎的思想以及实验主义哲学的契合点,养成了事事要求验证,才可相信的精神。由于受到进化论和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胡适认为人类社会是动态的,是一自发展进步没有止境的,从而形成了进化的社会发展观。他认为社会发展有革命和演进两种方式,他推崇后者,尤其不赞成中国的革命,只主张渐进————也即改良和多研究解决些社会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胡适持一种多元动力观,认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均可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为此,他反对一元动力说,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英雄人物和人民群众何者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胡适是鲜明的英雄史观论者,认为杰出人物创造和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在对于真理的认识方面,胡适以实验主义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人定真理、有用就是真理,否认绝对真理、真理无力以及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一系列观点,其中人定真理与有用就是真理的观点决定了他的这种认识的主观唯心主义性,但他提出的“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却有一定合理性,同前者应区别对待。胡适对因果规律的基本认识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因可以推果,由果可以推因,人们可以利用因果规律为其办事,强调人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问题上,胡适更多地强调了偶然性,但也并不排斥必然性的作用,,只是他没有认识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联系以及二者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怎样起作用。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胡适又认为是无数个人造成了社会,反过来,社会也造成个人,两者密不可分,个人是要死灭的,但人类社会却是永生的、 不朽的。因此,他主张改造个人要从改造社会做起,不赞成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做法。关于认识与实 践,也即知与行,胡适认为知与行是合一的、不可分开的,行就是知,知也就是行。因此,他反对 “知难行易说”,提出“知难行亦不易”,告诫人们要慎巫国事,不可等闲视之。 胡适的历史观对于他本人以及当时的中国补会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不但指导他和他弟子们以 科学的方法去做人、做学问:还教人们弃绝封建鬼神迷信,给国人以思想启蒙;也启迪人们要以发 展的眼光、历史的态度看问题,同时,鼓励人们发挥主观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和求得国家民族的富强。 尽管胡适的历史观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比如只强调渐进,反对革命、英雄史观以及对真理的认识 等等都不够全面、深入。但一个时代的人毕竞有一个时代的人的局限性,不能要求历史人物面面俱 4 到。他的历史观中许多积极向上的东西还娃颇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关键词】:胡适 历史观 无神论 进化 发展 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K092.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
  • 一、 胡适生平及学术思想简介7-8
  • 二、 胡适历史观的思想渊源8-11
  • 1、 国学的润泽8-9
  • 2、 西学的浸润9-11
  • 三、 胡适历史观的主要思想11-32
  • 1、 无神沦思想11-14
  • 2、 胡适的人观14-15
  • 3、 进化的社会发展观——渐进15-20
  • 4、 社会发展的多元动力观20-21
  • 5、 英雄史观21-23
  • 6、 实验主义的真理观23-26
  • 7、 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因果规律、偶然与必然、认识与实践、个体与整体(个人与补会)26-32
  • (1) 因果规律26-27
  • (2) 偶然与必然27-30
  • (3) 知行(认识与实践)观30
  • (4) 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30-32
  • 四、 胡适历史观总评32-34
  • 结语34
  • 注释34-36
  • 参考文献36-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向东;;胡适的“怕老婆论”[J];领导文萃;2009年21期

2 颜军;胡适清代思想史研究浅议[J];近代史研究;2000年01期

3 漆家顺;胡适的和平主义[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徐路加;;胡适:三个愿望[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7年20期

5 同道;;胡适在北大的立脚[J];读书文摘;2010年05期

6 吴芳和;论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J];江淮论坛;1987年02期

7 林坚;论胡适早期诗歌的思想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1989年02期

8 林谷;;且当一部《论语》看[J];书屋;2007年09期

9 ;茶客留言[J];杂文月刊(选刊版);2011年02期

10 叶永烈;;在台北寻访胡适生命的终点[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王泽庆;;再论胡适与梁启超之间的科玄之争[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10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2 陈平原;“大家”与“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伍立杨;两本胡适传[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5 ;湖北省出版《胡适与<自由中国>》[N];湖北日报;2004年

6 谢泳;大树凋零[N];华夏时报;2002年

7 张树伟;“我比胡适还理解胡适!”[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杜德机;胡适与钱锺书[N];东方早报;2010年

9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10 李国涛;重寻历史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4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胡玉伟;“历史”的规约与文学的建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邢战国;周谷城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8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9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2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3 崔昆仑;胡适历史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5 赵卫东;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6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7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8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10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665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65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7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