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的引入

发布时间:2017-08-15 08:36

  本文关键词: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的引入


  更多相关文章: 学科分类 八科分学 中体西用


【摘要】: 中国古代传统的学术分科不仅具有独特的学术分类观念,而且在其鼎盛时期建构起了一套以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为主要框架的学术分科体系及知识系统。经、史、子、集的“四部之学”的分类主要以典籍分类为主,各典籍的分类标准不一。而西方近代的学科分类体系主要是以“学科”为分类标准,以自然界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西方学术在分类上的这种差异,是建立在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主要研究在西学东渐思想大潮的冲击下,西方学科分类传入中国后,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科体系向近代学科分类体系转型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新的西方式的学科范式的建立。通过分析中国学科分类体系的这种巨大转型深刻地揭示了西方学科分类引入中国后,其在本质上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冲击和影响。本文以张之洞引用西方学科分科后所制定的“八科分学”的大学分科为例,从分析其内容及特点来揭示“八科分学”的实质,并充分地体现了渗透在“八科分学”之中的“中体西用”的学术分科思想和文化观。 “八科分学”是中国学科分类体系转型过程的中间过渡环节,,促进了西方式的学科范式在中国的确立;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向西方思维转变的过渡环节,促使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变化。张之洞在制定“八科分学”时始终遵循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术分科思想和文化观,在具体的学科分类上便表现为以保存中国传统经史之学为根本,除独创建立的经学科外,其他7门学科均来自于西方的学科分类,是将中国传统学术和知识文化按照西方的学科分类一一对号入座,贯名以西方的各学科门类。但是,在以中学为本的前提下,过分注重西学的实用性,结果影响了科学在中国的真正传播和引用。 通过对“八科分学”的历史回顾,充分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方学科分类传入中国后对中国古代传统学科分类体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历史意义。本文试图一方面通过“八科分学”引进西方学科分类中的具体分科为例,说明中国近代学科分类体系的建立以及新的学科范式的形成;另一方面,意在说明“八科分学”在引进西方学科分类的同时,本质上引起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八科分学”对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保存,来发挥其对复兴国学、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借鉴作用。
【关键词】:学科分类 八科分学 中体西用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N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1. 选题依据8
  • 2. 当前研究现状8
  • 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8-10
  • 1 西方学科分类引入中国的背景10-17
  • 1.1 中国古代传统的分类观念和学术分科体系10-12
  • 1.2 中国古代传统学科分类与西方学科分类的对比12-15
  • 1.2.1 现象上内容及特点的差异对比12-13
  • 1.2.2 本质上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比13-15
  • 1.3 西方分科观念的传入及中国近代学科分类体系的建立15-17
  • 2 张之洞的"八科分学"对西方学科分类的引入及其实质17-28
  • 2.1 张之洞其人17-20
  • 2.1.1 生平及著作17
  • 2.1.2 教育实践活动17-18
  • 2.1.3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思想18-20
  • 2.2 张之洞引入西方学科分类的背景20-23
  • 2.3 "八科分学"大学分科的内容及实质23-28
  • 2.3.1 从内容上分析"八科分学"对西方学科分类的引入情况23-25
  • 2.3.2 从特点上分析"八科分学"的实质25-28
  • 3 对西方学科分类引入中国的哲学反思28-35
  • 3.1 西方学科分类引入后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28-30
  • 3.2 对"八科分学"的哲学思考30-31
  • 3.3 引用西方学科分类等西方文化的反思和启示31-35
  •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39-40
  • 致谢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用概率统计》征稿简则[J];应用概率统计;2011年03期

2 郝丽佳;;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变革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关龙;;与《国标》商榷——评作为国家标准的《学科分类与代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李清;;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3 徐德蜀;;我国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秀文;;浅谈地震科学的学科分类[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刘潜;;安全“三要素四因素”系统原理与综合科学的基本特征[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5:发展中的公共安全科技:问题与思考[C];2007年

6 王跃进;;浅析康复医学的学科地位[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规范关键词选择的决定(试行)[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规范关键词选择的决定(试行)[A];全国薄膜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彭明辰;;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与展望[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8年

10 蔡永敏;崔瑛;王洪久;孙大鹏;;中药学名词术语分类体系研究[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供稿;日将改革学生学科分类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张觉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学科分类体系给国学留有多少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延宏;科技进步离不开学科发展[N];科技日报;2003年

4 徐立根;法科学鉴定的分类[N];人民公安报;2005年

5 高靖生;文人何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第二届国家期刊奖入围社科期刊公示名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7 刘胜江;三军医大实施学科分类发展战略成果丰硕[N];科技日报;2008年

8 记者 郑瑶;千余场双选会本周起登场[N];重庆日报;2008年

9 俞华 仇薇;会展的学科定位[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李笠;高教社主打“全资源”牌[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赵晓春;跨学科研究与科研创新能力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3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5 梦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6 郭永正;中国和印度:国际科学合作的文献计量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灵芝;西方学科分类在中国的引入[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李建军;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王燕;林业术语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王宇辉;基于因素空间的学科分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李俊;中医药学科目录设置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杨晓露;《学习、教育和培训领域学习资源分类与代码》标准的研制与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保红;科学史研究的新趋向[D];山西大学;2007年

8 刘荣;基于学校知识管理的中学教师教研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庞博;基于知识价值链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文佼;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语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77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77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7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