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贝尔曼和王宏印翻译批评体系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4:21

  本文关键词:贝尔曼和王宏印翻译批评体系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翻译批评体系 对比研究 国别特色


【摘要】: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作品蕴含的译者创造性使文学翻译批评有别于一般的翻译批评,因此对其客观准确的评价也更难获得。我国学者王宏印从西方文学批评体系出发,立足国学理论,合理借鉴西方理论的优秀成分,提出了具有国学特色的文学翻译批评体系,其著作《文学翻译批评论稿》被誉为我国文学翻译批评学诞生的宣言书,是我国文学翻译批评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有益尝试。法国学者安托瓦纳·贝尔曼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依据,构建了一个包含目的论、主客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在内的文学翻译批评理论体系,被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学翻译批评的里程碑和重要收获之一。至此,笔者选取以上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出两者各自的优劣所在,并对对比结果进行反思。 笔者在大量研读相关文献的前提下,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描述性和阐述性研究:贝尔曼和王宏印翻译批评系统的共性是什么?两种模式的个性及造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两种模式都有何值得借鉴之处?在中西学术交融的情况下,我国翻译批评建设是否应该具有国别特色? 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和研究发现:(1)两种翻译批评模式都具有系统性、跨学科性、批判性、及文化转向性等特点,其对于翻译批评性质、地位、主客体等方面的讨论也存在相似点。(2)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操作层面,它反映了处于不同语系的英汉语之间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和中西不同的翻译文论、不同的作者经历有关。(3)贝尔曼为翻译批评带来了建构理念,肯定了翻译批评存在的意义,并开启了复译的空间;王宏印在借鉴西方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经典国学理念及美学内涵,更加适合英汉、汉英翻译的批评实践之上。(4)通过对比反思,笔者认为我国翻译批评应当具有国别特色,创建中国特色的翻译批评体系应考虑特殊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将中国传统译论与西方经典有机结合,并运用建构理念将这种认识上升到广义认识论的层面。
【关键词】:翻译批评体系 对比研究 国别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05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Contents8-10
  •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10-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10-12
  • 1.1.1 Research Background10-11
  • 1.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1-12
  • 1.2 Reasons for Model Selection12-14
  • 1.2.1 A Generality of Berman's TC Theory12-13
  • 1.2.2 A Generality of Wang Hongyin's TC Theory13
  • 1.2.3 Reasons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Two Models13-14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15-20
  • 2.1 TC Researches in the West15
  • 2.2 TC Researches in China15-18
  • 2.2.1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C Theories in China15-17
  • 2.2.2 Researches on the Selected TC Theories in China17-18
  • 2.3 Problems as Reflected in Previous Researches18-20
  • Chapter Ⅲ Commonness of Berman's and Wang Hongyin's TC Systems20-35
  • 3.1 Systematic Feature20-23
  • 3.1.1 Systematic Feature of Berman's TC Theory21-22
  • 3.1.2 Systematic Feature of Wang Hongyin's TC Theory22-23
  • 3.2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23-27
  • 3.2.1 Berman's Modern Hermeneutics24-26
  • 3.2.2 Wang Hongyin's Literary Criticism26-27
  • 3.3 C ritical Feature27-32
  • 3.3.1 Berman's Post-structuralism Creativity28-30
  • 3.3.1.1 Foreignization Strategy28-29
  • 3.3.1.2 In Search of the Translator29-30
  • 3.3.2 Wang Hongyin's Chinese Characterized Exploration30-32
  • 3.4 "Culture Turn"Feature32-35
  • Chapter Ⅳ Differences between Berman's and Wang Hongyin's TC Systems35-47
  • 4.1 Differences in TC Procedures36-40
  • 4.1.1 Berman's TC Procedures36-38
  • 4.1.2 Wang Hongyin's TC Procedures38-39
  • 4.1.3 Summary of TC Procedures39-40
  • 4.2 Differences in TC Standards40-43
  • 4.2.1 Berman's TC Standards41
  • 4.2.2 Wang Hongyin's TC Standards41-42
  • 4.2.3 Summary of TC Standards42-43
  • 4.3 Differences in TC Grading43-47
  • Chapter Ⅴ Reflections over the Comparison47-54
  • 5.1 Conclusion of the Comparison47-48
  • 5.2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zed TC System48-54
  • 5.2.1 N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ized TC System49-51
  • 5.2.2 Methodology of Constructing Chinese Characterized TC System51-54
  • Reference54-56
  • List of Abbreviations56-58
  • Acknowledgement58-59
  • 作者简介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甜;;豪斯与威廉姆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之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2 文军;刘萍;;中国翻译批评五十年:回顾与展望[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3 袁筱一;;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4 李广荣;;文学翻译批评中功能翻译理论误用个案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5 徐普;;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理论中的“伦理”问题[J];法国研究;2011年02期

6 王建丰;刘伟;;文学翻译批评学诞生的宣言书——《文学翻译批评论稿》评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杨自俭;;简论翻译批评——《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鲁伟;李德凤;;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误区还是必然?——兼评《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0年02期

9 谢国先;;民族文化视野中的翻译批评——以《人类学历史与理论》和《文化的解释》为例[J];民族翻译;2010年04期

10 何三宁;;并列还是从属:翻译质量评估与翻译批评之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本文编号:683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83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