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Leary课堂互动模型与新任教师教学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00:07

  本文关键词:Leary课堂互动模型与新任教师教学适应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十分关注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以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对课堂师生互动过程的解读变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将首先通过对Leary互动模型的介绍来从教育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行为类型。 新任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未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师资建设的重点。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对于新任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包括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心理适应以及教学适应等个方面的入职适应中,教学适应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及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本文将通过Leary互动模型来分析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特点,并从课堂互动过程出发来寻找提高新任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加快新任教师教学适应的方法和启示。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对课堂互动和新任教师适应的相关研究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其中对课堂互动的研究综述主要是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在这一章中,笔者分别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角度来对国际上有代表性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国内对于课堂互动过程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章中笔者也就国内教育理论界对师生关系以及课堂行为方式等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对新任教师适应的研究综述中,笔者主要分析了目前教育理论界对于新任教师适应性研究的关注点和目前我国新任教师在适应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述。在阐明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之后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就一目了然了——通过对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过程的研究来提出改善新任教师教学适应的途径。 本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的是本文的主要理论依据——Leary课堂互动模型。Leary互动模型是一个可以适应于一切人际互动的模型,经过Jack Levy和Theo wubbles等人的引入和进一步发展,该模型与著名的教师互动量表QTI的结合成为了研究教师课堂互动模式的有效工具。在这一章中笔者主要介绍了Leary模型的结构,变量以及通过Leary模型反应出的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类别。并对每种教师课堂互动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阐明了教师互动的基本模型之后,进一步阐释了影响教师课堂互动行为模型的诸多因素。在这一部分内容中笔者主要是分析了教师本身的特征和外在环境特征对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的影响。其中教师的自身特征包括了教师教龄、教师的性格特征、教师的性别、教师本人的知识结构等等,外在因素包括了教师所教授班级的学生的特征例如学生的年龄,学习兴趣的高低,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以及学校环境(包括教师所承担的学校以及社会工作的多少,教师所担任行政职务以及学校环境给教师施加的工作压力等)因素等对教师课堂互动特征的可能影响。本章还介绍了确定教师的课堂互动模型的方法。着重介绍了QTI量表的具体内容和其有效性研究。除此之外,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的确定还会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教师对自己在课堂互动的行为模式的认知和学生对他的认知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想模型的认知而言,不管是在个体之间还是同一教师的不同工作阶段之间都没有显著的差异。 本文的第三章主要是结合笔者所做的实证案例研究来分析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行为特点。本章总共对4位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的基本方式是通过对教师本人访谈和对其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结合笔者对该教师课堂的观察记录来确定该教师的课堂互动模式类型,寻找教师对其课堂互动模式的认知和学生的认知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由于本文研究的样本较小并且所选取的新任教师以及他们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新任教师的特点所以本章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切合Levy和Wubbles等学者利用Leary模型所进行详尽研究的成果。 本文的第四章将主要将对4位新任教师进行案例研究。这些研究将包括对新任教师本人的访谈研究和对他们的学生的问卷调查统计。本章将通过对新任教师的访谈来分析新任教师自己对其在课堂互动的行为模型的认知,与此同时,通过对他们的课堂的观察以及对他们的学生的问卷调查来确定新任教师的实际课堂互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笔者将集合Leary互动模型来分析这两种模型之间的差异性。 在第五章中笔者将首先对全文的研究理论进行梳理和综述,这主要包括Leary互动模型和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模型两个方面。通过将第四章中案例研究与Leary互动模型理论相结合,寻找出一般意义上的新任教师课堂互动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尝试提出改善新任教师课堂互动过程的途径和方法。最后,笔者将根据本文研究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课堂互动 Leary模型 新任教师 教学适应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4.1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导言—问题的缘起10-11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11-19
  • 一、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理论综述11-15
  • 二、关于新教师教学适应的研究理论综述15-19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9-20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19-20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20
  • 第三节 研究的途径和方法20-22
  • 一、文献法21
  • 二、课堂观察法21
  • 三、问卷调查法21
  • 四、访谈法21-22
  • 第二章 课堂互动模型分析22-33
  • 第一节 关于课堂互动22-23
  • 第二节 关于Leary互动模型23-33
  • 一、变量的确定23-24
  • 二、教师互动模型和学生互动模型24-31
  • 三、利用Leary课堂互动模型研究课堂互动的过程31-33
  • 第三章 影响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的因素33-45
  • 第一节 影响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的主观因素33-35
  • 一、教师和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认知差异33
  • 二、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师互动模式的认知差异33-34
  • 三、教师和学生对不同班级课堂互动的认知差异34
  • 四、新任教师对课堂互动行为模式的认知特点34-35
  • 第二节 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的客观影响因素35-45
  • 一、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对教师课堂互动行为模型的影响35-38
  • 二、学校和课堂环境对教师课堂互动模型的影响38-45
  • 第四章 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模型案例研究45-58
  • 第一节 新任教师的课堂适应情况分析45-46
  • 第二节 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模型案例研究46-58
  • 案例147-49
  • 案例249-52
  • 案例352-54
  • 案例454-58
  • 第五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展望58-68
  • 第一节 研究结果综述58-66
  • 一、Leary互动模型综述58-59
  • 二、新任教师的课堂互动行为特点综述59-61
  • 三、Leary课堂互动模型对提高新任教师课堂互动质量的启示61-66
  • 第二节 后续研究展望66-68
  • 附录68-72
  • 参考文献72-74
  • 后记74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翡翡;中学新入职地理教师课堂教学适应性的现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芳;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互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Leary课堂互动模型与新任教师教学适应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286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0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