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住数学本质,有效进行概念教学

发布时间:2016-02-20 09:53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反映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是数学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是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基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它反映数字、图形、符号、定义、法则等的实质和内涵。概念教学具有极强的基础性特征,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事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都是一个提高过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怎样做好数学中的概念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遵循认知规律学习概念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数学概念又很抽象,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老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力图使概念教学形象、直观,通俗易懂、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想方设法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数学教学的抽象性淹没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老师在概念教学的设计上要尽量把趣味性放在首位,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这是提高概念教学的关键,也是保障。学生没有兴趣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就不会取得较高的学习效率。
二、引入概念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所有的教学都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包括数学概念的引入。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理解能力有限,数学知识有限,特别是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性理解更为不易。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对概念的引入应符合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的特点,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在概念的引入阶段,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原来里生活这样近,生活中就是数学知识。最能在概念的教学中,能够以实物演示、以教具演示、用多媒体演示,务必使概念教学更加形象直观,浅显易懂,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例如,在分数教学中,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感到陌生,这个概念的抽象性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陌生。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为困难,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就分数定义进行讲解,而是用实物演示的方式揭示分数的意义。我拿出4张圆形硬纸板,比作4张烙饼,然后继续讲解,如果把这张饼分给2个人,两个人得到的一样多,那么一个人能得到多少张?学生很快可以算出来。接着我又进一步深化,如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那么每个人能得到多少个?学生也很快能计算出。最后我提出,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能得到多少张?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感到不好解释了,一张饼,2个人分,没人得到多少张?怎么表示呢?于是分数的概念引出来了。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并巧妙地应用在概念教学中,是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三、引导学生发现概念
我们一直都强调数学概念教学甚至一切教学都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在概念教学中,必须要遵循小学生认知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心理规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概念,让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身边的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概念的生活性,我给学生进行生活化演示,为学生描述一段生活场景,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去商店买衣服,服务员为客人介绍价格时,常说这件衣服打8折。你知道这个8折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的注意力被老师的生活场景描述及问题的提出所吸引。想要继续探究下去的求知欲望提高了。接着老师又列举大量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比如某楼盘降价10%;某班学生体育达标率为78%等等。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为清晰的概念印象,然后接着就讲解百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四、在旧有知识基础上衍生新概念
数学的学习,和其它学科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区别,环环相扣,新知识的学习需要旧知识的基础做铺垫,所以老师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以往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新概念的教学。这样不会给学生突兀的感觉,而且使数学知识保持了连贯性和整体性。
如:进行“角”的概念教学,老师应该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讲授,老师拿出三角板和五角星的实物,让学生认识角,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概念感受。然学生说出自己对角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学生看着实物,更容易理解角的概念,以及角在图形中的作用和特征。
五、利用区别比较法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的知识表面看相似,实际则有本质区别,所以容易给学生造成模糊的概念涵义,不容易区别对待。在这个时候,老师要积极注意学生认知上的模糊性,帮助学生区别相关和相似概念,让学生建立明确、清楚、准确的数学概念。采用比较法,让学生找出两个概念的相同处和不同处,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如:对于 “比”和“比例”的教学,这是2个相似的概念,学生不容易产生明晰的印象,常会导致两个概念的混淆。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两个概念的特点进行教学,在重点内容中,加以区别。比如“比”表示两数相除,只有两项,,这是其特征。而“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有四项吗,这是比例的特征。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形成了较为鲜明比和比例的概念。
 
 
 


本文编号:184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4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d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