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闽台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比较浅析

发布时间:2014-11-28 09:23
    
    【摘要】对有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所进行的高等师范教育比较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外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课程、模式、质量影响因素、教师资格制度以及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趋势等问题。虽然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比较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其研究成果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无启示。
 
    【关键词】高等师范教育;比较研究;研究综述;
 
    福建和台湾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台湾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并卓有成效的办学模式,对于同样在改革发展的福建高等师范教育而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福建与台湾的高等师范教育概况
 
    (一)台湾的高等师范教育状况
 
    台湾高等师范教育(以下简称台湾高师教育)变革情况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9年到1967年,采取渐进的方式取消中等师范学校。1960年至1967年将中师全部改为师专,成立了两所师院、一所师大,师大即现在的台湾师大。第二阶段是从1969年到1988年,将所有的师专变为师范学院,另外三所师院变成三所师范大学,即台湾师大、高雄师大、彰化师大,到1988年全部完成转制工作。其转制条件较好,是由于60—70年代台湾经济的发展,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三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4年直至现在。1994年台湾出台了一个《师资培育法》,取消了师范的概念,所有的大学可培养中、小学教师,三所师范大学全部改为综合性大学。但在这之后,台师大在台湾的大学排行榜上由原来的第三位一下子排到了十名之后了,这在台湾产生了很大震动。[1]
 
    台湾出台的《师资培育法》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培育渠道。其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其教育类课程必须修满28学分,加上一年的教育实习。台湾招聘教师也是相对自由的,在台湾作为教师也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职业。
 
    台湾高师教育的层次结构相对简单,只有高师本科师范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师本科师范教育主要培养小学和国民中学师资。
 
    台湾未来教师培养和教师在职教师培训全部由高师院校负责,实行一体化的师范教育体制。各校分别设立暑期进修部、夜间进修部等机构,吸收在职中小学和幼稚园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
 
    (二)福建的高师教育情况
 
    福建高等师范教育起源于1907年农历正月福建师范学堂增设的优级师范学堂,即由福建师范学堂改名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在当时是一所具有大学专科程度、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的学校,是福建省近代第一所官办的高等师范学校。福建高师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其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
 
    福建高师教育以地方高师教育为主。和大陆其他地区一样,由三级师范改成二级师范。目前,福建省形成了以北有福建师范大学,南有漳州师范大学的师范教育格局,地方高师院校几乎占据了福建省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毋庸置疑,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福建省高师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地方高师院校的发展定位又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全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迅速转变,同时经济全球化必然推动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转型和发展模式的国际化、开放化、终身化和一体化,这些因素必然会对福建地方高师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使地方高师院校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福建师范大学和漳州师范大学都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发展的地方高师院校。2000年以来,福建省以组织开展高等学校“共建、调整、改革、合作、合并”为重点,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新组建了莆田学院、三明学院、龙岩学院、武夷学院等8所地方高校,这些高校都具有高师培养功能,是在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福建省地方高师院校在为地方培养合格师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切实为海西经济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等方面成效明显。[2]漳州师范学院在2013年1月18日正式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并批准其为一本院校,这在福建高师教育发展史上又上一新台阶。
 
    与台湾不同的是,福建未来教师的培养并不是全由高师院校负责,虽有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呼声,但真正纳入高等教育的体制,还有一段距离要走。也就使得职前、职后的教育培养有所脱节,部份课程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教师专业化提高进程较慢。
 
    二、台湾高师教育对福建高师教育的借鉴
 
    (一)注重管理,使学校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借鉴
 
    目前台湾的公立大学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辖,其人事、会计、预算、审计、采购等必须按照公务人员和行政机关的各种法令的执行,影响大学学术发展及竞争力。学校用人必须按公务员等相关法令,无法弹性聘用学校所需人才,对于拟聘国外教授,亦无法提供较高的薪资待遇,这有碍于学术发展。财务预算必须每年编列,无法配合校务发展长期规划。大学以校务基金自筹经费购买设备或整修校园,也得按行政采购法规定办理。总之,目前的大学管理体制不利于大学发展。于是台湾教育部门借鉴德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经验,推动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作为台湾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法人化后,教育部门与大学之间的关系由支配变为监督。各大学享有人事、财务的自主权,使得学生更有竞争力,各高校也能根据自身的目标与条件,及时采取合理措施,按办学目标独立办学。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秉承独立办学的宗旨,加大了改革力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福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高等学校作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经过这些年的改革,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但实际上个高等学校设有党委书记,且通常权利在校长之上。福建省部分高师院校虽然设有校董事会、校务委员会,但一般的决策都在校长办公会议,重大决策则在党委常委会议上。[3]这说明,学校办学也还存在政府行政化的色彩。
 
    二)师资培育多元化的借鉴
 
    台湾在1994年对原“师范教育法”修正后改名为“师资培育法”。新法师资培育由计划式培育改为储备式培育,由一元化转为多元化,培育机构由原师范院校扩大为各大学院校经实核准可以开设教育学程及学士后教育学分班,共同参与高级、中等以下学校及幼儿园师资的培育。学生由全公费式改为以自费为主,公费及助学为辅的培育方式,自费生不再分发。师范教育以培养健全师资及其他教育专业人员,并研究学术为宗旨。
 
    台湾“教育部”2002年7月修正并公布了“师资培育法”,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教师资格的鉴定和方式,由原形式的鉴定(书面文件检核)转向了实质的资格鉴定,2005年4月台湾教育部举行了第一次教师资格鉴定考试。[4]
 
    台湾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首先,能正确处理知识讲授与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联系教学实际,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们通过日常的教学示范外,还带学生到中小学听课,有目的地开展课堂试教活动。另外,重视对考试制度的改革,重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等等。
 
    福建省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建立了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基本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师资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依托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科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但是,就目前而言,福建省高校师资培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许多师范院校的教师长期不接触中小学,理论上难以指导实际。教学法老师自身对中、小学的教育实际深入了解不够。从长远看,福建高师院校要注重加强中小学教学实际的联系,教师要及时了解中小学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还要培养更多通才,注重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未来的教师提前体验,掌握自主性学习,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更好的指导学生。
 
    (三)台湾高师院校的体系、优势与特色的借鉴
 
    师范为先,重视师范教育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视师范教育为精神国防,坚持教育是专业,教育工作应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来担任。教师、教育人员负有教育国民和培养人才的重担,负有改进生活和弘扬文化的责任。台湾高师院系教育专业开设多门课程,教学时数在全程教学总时数中的比重大,其各系科一般开设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测验与统计、教育史、课程教材教法,教育专业课程学分占必修课总学分的15%至22%,教育实习一年。
 
    福建省现有的8所地方高师院校都由师范专科发展而来,师范教育已成为各院校的立校之本,在这发展过程延伸出来越来越多的师范专业数量大多超过师范专业,在学科设置上教育课程没有充分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能充分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偏重学科专业知识,轻视教育专业方面的训练。难以满足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课程偏少。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德育教育专业课,授课时数只占教学总时数的5%至8%,教育实习仅6周至8周。[5]如今,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教育实习已达12—15周。
 
    今后,福建高师院校应调整好各专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重在教育学科建设,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凸显特色,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建设福建地方高师教育特色,同时联系培育高师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开设部分公共必修课。
 
    (四)在师范教育中渗透道德伦理教育
 
    伦理道德教育一直是台湾各级学校教育的重点,特别在高等师范学校设置相关课程,并借助有关学科与活动,以达成伦理道德教育的目的。
 
    德育居德、智、体、群、美五育之首,为整体教育的重点,对于德育的目标,专家、学者哲理的角度去分析,大众根据常识来认识,政府部门通过法令来规定教育宗旨,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及道德课程目标。这里指出,台湾各大学的教育目标为:大学教育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为宗旨。所以,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穷理致知,以至于实践理性。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倡隐形教育,注重渗透教育。一方面,将之渗透在正规课程中,强调知识教育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使之潜移默化。高校教师人人都有担负这样的工作,以身作则。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教育,极大提高了台湾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福建高师院校的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灌输教育法,由学校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的传授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指向性十分明显,对于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具有不可否认作用。但从受教育者心理和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全过程来看,这种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被迫灌输的感觉,从而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
 
    福建高师院校在开展道德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养成教育加强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等形式渗透道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实施现代教育。[6]
 
    (五)打造高师院校的优秀教师队伍
 
    多年来,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福建高师院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得到改善和提升,师资结构趋于合理化。但是对于一部分普通的高师院校而言,虽然貌似得到发展,实际上师资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处于追求职称数量堆砌的初级阶段。高师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人才,教师素质是关键,比学术更为首要。
 
    对培养师资教育的高师院校而言,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背景是非常重要的。引进教师应该实事求是,不同学科采取不同标准。根据课程决定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而定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教学型的师范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以科研成果多少论英雄,关键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福建地方高师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致使发展后劲不足,如不及时解决,将极大制约进一步发展。福建地方高师院校应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指导方针,从以量促质转变到质量第一,真正从质量上提高学校办学实力与竞争力。[7]
 
    闽台两地具有同一文化根基,同一教育传统,双方的高师教育具有很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随着海峡两岸经济互动越来越频繁,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展望未来,台湾的教育市场必然向世界开放,高师教育的改革与开放,加速了教育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两岸同属一家,合作交流顺乎人情民意。在高师教育中,在文化交流上,我们既要国际合作,就必然有其超越民族、国界的通用性,同时我们需要的是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的统一、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丽娜.  瑞典师范教育及几点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1999(04)
[2] 赵国栋,陈幼祥.  美国的教师科技教学技能培训[J]. 比较教育研究. 1999(01)
[3] 邱兴.  俄罗斯两种鉴定制度对教师职后培训的影响[J]. 比较教育研究. 1999(01)
[4] 陈学飞.  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8(06)
[5] 张丹华.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新的培养目标评介[J]. 外国教育研究. 1998(02)
 



本文编号:10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0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9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