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08 16:29

  本文关键词: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历史 >>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2008 年 2 月 第 29 卷 第 2 期

高等教育研究 Jour nal of H ig her Education

Feb. , 2008 V ol. 29 N o. 2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 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钟 晨 音

(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 要: 在我国师范教育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 、 高校间实力竞争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形下,

师范大学转型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方向 , 确定正确的发展目 标 , 应是各师范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各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的 比较与解读, 可以看出各师范大学在学校发展类型及特色选择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倾向。 目标 定位对师范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因此在确定和落实师范大学转型目标时 , 应该对 办学 特色 、 综合性大学 等目标表述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 需要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理性 的分析与思考 。 关键词: 师范大学; 发展目标 ; 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58.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4203( 2008) 02 - 0029 - 06

The interpret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bjective loc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Z H ON G Chen - yin
( College of Education, Zhej iang N or mal Univ er s ity , J 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 As the t eacher educat ion in China gradually evo lves f rom a self - contained in t o an open one, and w it h t he incr easing pressure f rom the rivalry amo ng universit ies, normal universities have t o adopt t ransfo rmat ion. T o accom plish it , t hese universit ies must select it s ow n appropr iat e pat h; g ive a precise locat ion to their development objectiv es. T hroug h t he compar ison, cont rast and the interpretat ion of the developm ent object ives of current norm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 his paper f inds t hey enjo y sim ilar t endency of t he developm ent patt er ns and t he cho ices o f charact erist ics. As t he locat ion o f objectives play s a vital role in t he development of normal univ er sit ies, , w e sho uld keep a sober mind and assume a pr ecise un derstanding about t he ex pressions o f t he charact erist ics of t he universit ies and co mpr e hensive universit ies , w hile set ting and implem ent ing t he development object ives . Besides, a rat ional t hinking abo ut t he f undament al issues should be engag ed as w ell. Key words: nor mal univ ersities; development object iv es; transf orm at ion

收稿日期 : 2007 - 12 - 16 基金项目 :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 SC21) 作者简介 : 钟晨音 ( 1974- ) , 男 , 浙江舟山人 ,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从事教师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

29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2001 年 1 月, 北京师范大学在其 十五 发展规 划纲要中提出: 到 2015 年前后, 将北京师范大学建 设成为综合性、 有特色、 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 学。 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首席学府 , 北京师范大学 转型目标的提出对全国各级师范院校发展战略的制 定和实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性。目前, 师范 大学转型问题不但已经成为教 育界探讨的热 门话 题, 而且在各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和实施内容中也有 所体现。

系来分类, 也有的按学科含量来分类 , 故而有单科性 大学、 多科性大学、 综合性大学之说。 长期以来 , 师 范大学的功能主要是定位于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 而大学层次上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必然涉及众多学
[ 2] 科。因此 , 师范大学从来就潜在地具有 综合性 。 [ 1]

目前各师范大学在本科专业的设置上 , 除了哲学、 医 学、 农学等少数学科外 , 基本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本 科专业目录中的多数学科。所以单从学科多样化角 度看 , 各师范大学都可以称为综合性大学。但从国 内外知名大学发展的事实看 , 要被社会及高等教育 界认可为 综合性大学 , 除了学科门类齐全外, 还应 该拥有较强的基础学科 , 而且学科力量的布局结构 相对均衡; 在人才培养上擅长多学科、 跨学科的综合 教育, 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和 杰出人才; 在科研上既能承担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 课题, 又能承担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应用研究 课题, 能够成为社会经济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主导 力量; 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学术精神和治学风格, 产生 了自己的学术 大师或各行各业的高素 质的拔尖人 才。 综合性 并非仅仅指学科的大而全, 从某种意 义上看, 其实也蕴涵着 高水平 的潜台词。从上述 综合性大学的特征看 , 多数师范大学只能说具备了 向综合化发展的学科基础 , 但要发展转型为严格意 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 任重而道远。目前也有一些师 范大学或地方师范院校在学校名称上去掉了 师范 两字, 从名称上看, 更像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实 , 名 称的改变与是否可以成为综合性大学之间并没有本 质的联系, 综合性 更注重内涵 , 而非外在形式。 2. 何谓 教学研究型 大学 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是拥有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 学科, 著名学者和大师云集, 有卓越的科学研究、 创 [ 4] 新平台, 有最优秀的生源。 教学型大学主要是以教 学为中心 , 以知识传授与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教 学型高校着重培养面向生产、 管理、 服务第一线的高 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 在教学上以本科教育为主。 教 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之间, 有两个显著特征: 教学与科研并重; 本科教育与研究 生教育并举。 教学与科研并重 , 强调的是以教学 为中心 , 以科研带动教学, 在实现教学与科研整合的 基础上 ,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 育并举 , 强调的是在大量培养专门应用型人才的基 础上, 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满足社会对 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很多师范大学 提出了建设 教学研究型 的发展目标。从 教学型 大学向 教 学研究型 大学转型, 自然会使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
[ 6] [ 5] [ 3]

一、 国内各师范大学发展目标 定位概况
师范大学发展目标的确定 , 往往与国家对教师 教育制度的宏观政策有很大关系。在定向型、 封闭 性的师资培养体制下, 师范大学有较强的专业针对 性,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 基础教育师资, 而 统包统配 的运行机制也容易形 成师范大学 等、 靠、 要 的办学模式。随着我国教师 教育制度与国际逐渐接轨, 教师教育将由过去封闭 性体系向由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分担的开放 性教育体系转变。师范院校一方面需要在教师教育 上与综合性大学进行竞争, 另一方面又需要在高校 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确立自己新的发展领域和目 标。可以说, 各师范大学已日益感到生存及发展的 巨大压力。如何拓展新的生存空间、 获得新的发展 机遇 , 已经成为各师范大学制定学校发展目标时必 须考虑的问题。 从各师范 大学 确立 的发 展目标 看 ( 见 下页 表 1) , 其目标定位体现出以下的共同趋势: ( 1) 在学校 发展类型的定位上, 除了北京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 学、 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部属师范大学外, 绝大多数 师范大学将学校确定为教学研究型大学 ; ( 2) 在学校 特色定位上, 大多数地方师范大学在转型过程中强 调了以教师教育为学校发展的主要特色, 同时也表 露出希望突破师范教育的限制 , 实施综合性发展的 思路 ; ( 3) 发展目 标定位上 一流的 、 有影 响的 、 高水平 等相关表述体现了各师范大学希望提升办 学水平、 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强烈愿望。

二、 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
1. 如何理解 综合性 我国对高校的分类有多种标准, 有的按隶属关 30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表 1 国内各师范大学发 展目标定位概览 学 校 发展目标定位 建设成为 综合性、 有特色、 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建设成为 一所拥有若干一流学科、 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 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建设成为 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建设成为 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以教师教 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 研究型大学。 建设成 为整体办 学水平和综 合实力居 全国高校前 列 , 在 国际上有影 响 , 具 有鲜明特 色、 开 放式、 综合性 的教学科 研型大学。 以教师教育为主、 教育、 艺术 、 文理基础学科优势突出、 特色鲜明的西 部一流、 全国高水 平教学研 究型综 合大学。 建设成为 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建设成为 全国一流的、 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 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建设在国 内外有较大影响、 具有教师教育特色、 综合性高水平的山东省重点大学。 建成以 培养高素 质、 宽 口径、 应用型人才 为特色的 , 以教 师教育为优 势、 若 干学科具有 国际国内 竞争力 的 , 开放性的教学科研型综合大学。 建设成为 教学研究型、 综合性、 高水平、 有特色的新型师范大学 , 跻身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 建设综合 性、 有特色、 开放式、 高水平大学。 建设成为 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办成以教 师教育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大学。 建成一所 综合性、 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建设成为 综合性、 高水平、 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建设成具 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 建设成为 一所综合性、 有特色、 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力争在教育质量、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管理水平、 办学效益等方面跻 身全国同类 高校的前 列 , 建 设成为 以教师教 育为主要特色的全国一流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综合性教 学科研型大学。 特色鲜明 、 规模适度、 结构合理 , 跻身于国内高校百强行列的一流的师范 大学。 建设成为 以教师教育为主 , 教育、 文、 理、 经、 管、 法、 工等多 学科门 类协调发 展 , 具有地 方特色 和时 代特 征、 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力争进入全国省属 重点师范大学的先进行 列 , 努 力把学 校办成 具有广 西一流 水平、 在国内 有一定 影响 的以教师 教育为特色的教学与研究型综合性地方大学。 办学特色 鲜明的全国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立足云南 、 面向全国、 辐射东南亚 ; 建设师范性、 综合化、 开放式、 高质量、 有特色的新型师范 大学。

北京 师范大学 华东 师范大学 华中 师范大学 东北 师范大学 陕西 师范大学 华南 师范大学 西北 师范大学 南京 师范大学 湖南 师范大学 山东 师范大学 上海 师范大学 河北 师范大学 福建 师范大学 首都 师范大学 四川 师范大学 安徽 师范大学 浙江 师范大学 河南 师范大学 江西 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徐州 师范大学 天津 师范大学 辽宁 师范大学 广西 师范大学 山西 师范大学 云南 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建设成特 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 贵州 师范大学 吉林 师范大学 新疆 师范大学 重庆 师范大学 海南 师范大学 青海 师范大学 高水平有 特色的多科性师范大学。 以教师教 育为主 ,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建设教学 科研型、 高水平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创建适应 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教学研究型重点师范大学。 建设成为 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 逐步成为 文理为主 , 多学科并举 , 具有教师教育特色、 高原地域特色 , 国内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资料来源 : 各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定位是通过其主页中关于学校介绍的相关材料整理而成 , 截止时间为 2007 年 9 月。

31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更多地关注学校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但必须明 确的是: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 同时也关系 着更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所学校本科教育质 量不高, 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难以提高 , 教师队伍的 素质尤其是科研水平也注定提高不上去。因此 , 本 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基础性 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 7] 3. 什么是 办学特色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 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 独 特的、 优良的办学特征。一所学校的特色首先应该 是具有很大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特色是被社 会认可的 , 而非自我包装的 ; 其二 , 特色表现的形式 是可以多样化的 , 其可以是学科特色, 同样也可以通 过其他方面来加以体现; 其三 , 办学特色是靠其教师 和毕业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支撑的。 就目前 的师范大学而言 , 办学特色 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 题。从自身的办学历史和社会贡献而言, 教师教育 必然是师范大学认可度最大的办学特色, 似乎应该 坚持和强化这一特色, 从上述的各师范大学办学目 标表述来看, 绝大多数师范大学把 教师教育 作为 自己的特色定位。但另一方面 , 从师范大学提升社 会影响力、 拓宽办学空间的角度出发, 很多师范大学 又想突破社会大众对 师范大学只是培养教师 的认 知, 所以又有了 多学科协调发展 、 建成以培养高 素质、 宽口径、 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 , 以教师教育为 优势 等不同的表述。这些表述的背后 , 实际隐含着 一些师范大学希望突破原有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 走综合化的发展思路。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 在综 合性发展思路中 , 这样的 教师教育 特色如何加以 体现 ? 综合与科学研究的突现 , 是否会使师范大学 对传统师资培育任务的焦点逐渐消退, 使它们慢慢 失去以前在师范大学所享有的地位 ? 4. 高水平 应该如何界定 在上述的各个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中, 几乎都 可以或隐或显地看到各师范大 学希望提升办 学水 平, 将学校办成高水平大学, 提升学校知名度与地位 的希望。 知名的 、 国内一流的 、高水平 、高质 量 、 有影响力 、具有竞争力 等表述 , 其潜台词都 是希望将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这些表述既是 一种目标 , 又是一种期望 , 也表明了一种决心。但我 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对任何一所大学而言 , 高水 平 是一种比较性的优势 , 是一种相对的评价, 在不 同的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下, 同一所大学, 可能会有 截然不同的评价结果。我们将一所省属师范大学放 32
[ 8]

到国内同类师范大学内进行评价, 其评价结果可能 是一流的, 但将它与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放在一 起进行评价, 其就很难列入 高水平 的行列了。师 范大学能否通过努力达到所谓的高水平 , 与其对自 身的定位与发展类型有密切联系 , 将学校定位为 教 学型大学 、 教学研究型大学 、 研究型大学 等不 同类型时, 高水平 就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了。 从教学型大学转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本身就 已经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 而且还要达到相关类型大 学的高水平 , 其难度可想而知。从这点来看, 对绝大 多数师范大学而言, 这一发展目标只能说是一个长 期的、 战略性的发展目标。

三、 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定位 的理性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客观现实及师范教育管 理体制的转变, 已经使各师范大学处在一个非常关 键的战略选择和重新定位的时期。能否充分认识当 前国家和教育改革的大势, 把握机遇 , 明确改革与发 展的目标 , 关系到师范院校未来的发展和地位。 对 这样一个事关师范大学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 , 的确 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思考。 1. 转型是必须的吗 ? 从一定程度上说, 新世纪各师范大学办学目标 定位与学校转型有密切联系 , 而师范院校转型目标 的提出受外在政策面和办学面的影响很大。我们在 研究教育史的过程中 , 经常可以发现对立的事件在 重演, 而且似乎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合理的 解释。在上世纪 50 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之前, 一部分 综合性大学也承担了教师教育的任务 , 院系调整后, 教师教育从综合性大学中被剥离出来, 并逐渐成立 了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而现在之所以 又强调建设开放、 灵活和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则 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 的大势所趋。中国师范教育的管理政策似乎陷入失 去 自我话语权 和 自信心 的境地。任何一个国家 的教师教育体系都有其发展的规律, 这一规律即受 到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 又受其对教师培养理 念的制约。国外对教师教育的管理方式不一定适合 我国, 国外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总体趋势也不一定 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任何一种教育管理制 度的转型都是一场资源与利益的再分配 , 在这一过 程中 , 必然都有受损方与受益方。将目前师资培育
[ 9]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目前的教师教育制度, 或者认 为通过改变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就能够比现存的师 范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好的师资的想法都缺乏理论和 实践依据。 但让我们担忧的是, 在这些基本问题都没有得 到清晰认识与合理解释的时候 , 理论界和管理层都 似乎认可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目前我国教师教育体 系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 , 在 中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国家对师范 院校的 特别 保护政策也必然失去 , 师范院校要生 存发展, 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的 竞争力。面对这样的发展环境 , 面对这样巨大的生 存压力, 师范大学也不得不各自重新考虑自己的定 位, 并期望通过办学方向的变革, 来拓展新的生存空 间, 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 目 前师范大学的转型及目标的表述 , 很大程度上是受 到了国家宏观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引导以及现实利 益的驱动 , 而缺乏对中国师范教育传统的理性认识 及尊重。 2. 如何提高发展目标定位的科学性 ? 尽管学界对师范大学转型问题有一定的争议 , 但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转型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事 实, 已初显端倪。自 20 世纪末高校扩招政 策出台 后, 几乎所有高师院校纷纷扩大了非师范专业的比 例, 有的非师范专业比例甚至已经超过了 50% 。师 范大学已经走上了综合化的道路 , 已经很难回到过 去的 纯真时代 了 , 那么在坚持 教师教育 特色的 同时 , 在综合化道路上该如何走? 另外 , 我国少数综 合性大学也开始参与教师教育 , 在体制开放后综合 性大学也可以参与教师培养的前提下, 高师院校如 何能够维持传统的教师教育优势? 这是必须考虑的 问题 , 不然 , 若干年后, 师范大学可能会发现原有的 教师教育 特色已经荡然无存 , 而在其他领域 , 又无 法和综合性大学竞争, 师范大学就有可能沦为中国 高等教育界失去身份的 边缘人 。 这种担忧似乎夸大了师范大学转型与发展的不 利面 , 但在改革与转型过程中 , 在确定新的发展目标 定位的关键阶段 , 对未来的不利情形进行全面的评 估, 应该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各师范大学在 新世纪提出未来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经过慎 重考虑的 , 但我们也不能排除在制定办学目标过程 中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影响了目标定位的科学性 的情况。比如各师范大学相互比较和攀比的心理 , 当省属师范大学将学校的发展定位为 教学研究型 大学 的时候, 那么部属师范大学的定位似乎必然是

研究型大学 了。一些省属师范大学十几年前的发 展目标已经有过 教学型大学 的定位表述 , 现在要 重新确定发展目标时 , 如果还是 教学型大学 似乎 是说不过去的, 特别是看到同层次的师范大学甚至 是比自己实力差的师院都在提 教学研究型 大学的 时候, 其目标定位的表述也必然会倾向于 教学研究 型大学 。客观地说, 我们不能排除类似的非理性因 素在各师范大学确定目标时所起的作用。 为了使师范大学办学目标更具科学性, 我们认 为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 1) 前瞻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关 系。从各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看, 有些师范大学的 目标定位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的发展 目标应该说是一种长远的、 战略性的目标。一所学 校有远大的理想是一件好事 , 但这种前瞻性应该在 一定时间内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过分长远的办 学目标如果失去了学校近期、 中期目标的支撑, 很可 能成为一句 高、 空、 大 的口号, 所以在制定这样的 前瞻性目标时, 学校的发展规划必须有阶段性的目 标体系以支撑长远目标。( 2) 传统优势与办学功能 拓展的关系。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 师范大 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 利用自己的办学资源为 社会建设培养各类人才无可非议, 这也是师范大学 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 师范大学 的教师教育 , 从某种意义上说, 那是国家用了纳税人 的钱, 经过师范大学几代师生的努力积累起来的宝 贵财富 , 这种优势是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 , 是社会高 度认可的非常宝贵的办学资源。作为教育行政部门 和学校领导 , 谁都没有权力让这样的 国有资产 在 所谓的转型中流失。所以, 在转型中 , 学校不能因为 办学功能的拓展而丢失了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 也 不能在学校拓 展办学功能的过程中总 依赖这种优 势 , 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理念的模式去培养非师范 生。 3. 发展目标的支持系统是什么? 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挑战, 实现办学目标, 一些师范大学采取了应对综合性大学竞争的措施: 一是通过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综合化程度 , 提高学校 整体学术水平; 二是对现有教师教育资源进行重新 [ 10] 配置, 对教师教育制度安排进行结构性 调整。 表 现在工作中就是不断加大对 重点学科 的投入和建 设力度 , 同时改革教师教育的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 通过 教师教育学院 等形式实现学科教育与教师专 业教育的分离。以 学科整合与建设 促进学校向综 合性、 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 , 提高学校的综 合实力和竞争力; 以 教师教育学院 为基地培养高 33

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

层次教育学科人才、 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 保持师范 大学在 教师教育 领域的优势。 目前各师范大学着力于学位点的建设、 办学层 次的提升以及重点学科、 重点基地建设 , 这是无可厚 非的。但我们必须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即消灭学校 办学的空白点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任务。但如 果当大家都有博士点后, 学校的特色及高水平又该 如何体现呢? 因此, 这不是根本性的任务, 这只能是 师范大学为了争夺办学资源, 渴望与综合性大学站 到同一起跑线, 希望受到相同待遇的努力而已。师 范大学要实现办学目标, 需要这样的工作, 但发展目 标的内涵建设, 不能停留于此。从世界知名大学的 发展历史看, 实现大学发展目标的最大支持系统应 该是来自其教师和毕业生的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 牛津大学之所以为人们所称道 , 是因为它的教师队 伍是世界一流的, 培养 出来的学生也 是一流的 , 如 英国名人录 中有 1/ 4 是牛津毕业的。剑桥大学之 所以有名 , 主要是由于它的成员拥有 60 多项诺贝尔 奖, 也由于它产生了像弗朗西斯 培根、 达尔文、 伯 特兰 罗素那样的杰出人物。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之 所以引人注目, 主要是由于这所学校培养出了像阿 尔都塞、 德里达、 萨特、 福科等一批享誉世界的作家、 哲学家、 社会学家、 历史学家和众多诺贝尔奖得主。 师范大学要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 , 其最重要的 支持性条件就是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一所大学如果 缺乏优秀的教师 , 所有的办学硬件将失去活力 , 就无 法建设优秀的特色学科、 特色专业 , 其科学研究和人 才培养也无从谈起。但对很多师范大学而言, 其在 国内大学中的知名度、 学科建设水平和一些综合性 大学比较而言, 的确没有什么优势 , 如果没有特殊的 政策, 很难吸引到顶尖的学科带头人。目前很多师 范大学通过集中资源的方式, 加大基础条件建设, 大 力建设重点学科、 重点基地, 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 如 争取博士点)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通过这些工作 的突破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对地方性师范大 学来说, 不要说是建设一支国内知名的教师队伍, 就 是建设一支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 队伍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至于师范大学的学生 , 因为在很长的时间内, 师范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就业 市场是中小学, 因此其社会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基础

教育界。与综合性大学相比 , 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社 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师范 大学人才培养已经多元化了 , 但要获得社会的广泛 认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上述论述中 , 我们可以看出, 在实现师范大学 宏伟发展目标的背后 , 两个最基本的支持性条件相 对薄弱 , 这将是制约师范大学发展目标实现的最大 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是师范大学转型和发展绕不开 的。由于这两个条件的提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建 设周期 , 这一切都在指向师范大学办学目标实现的 归宿: 要么降低对自身发展的期望, 将学校办学发展 目标定位与学校现有的支持性条件相匹配 ; 要么在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艰苦的努力, 积蓄力量, 以期 有所突破。从目前的态势看 , 各所师范大学几乎都 选择了后者 , 这种选择体现了师范大学体系的一种 决心。这种选择与其说是一种机遇, 不如说是一种 严峻的挑战 , 师范大学今后的转型之路必将是一条 艰辛之路。
参考文献 : [ 1] [ 3] 郭桂英 , 方洪锦 . 对多 学科合并 大学 综合性 的 探 讨 [ J] . 武汉水利 电力大 学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 1999, ( 3) . [ 2] [ 4] [ 5] [ 6] [ 7] [ 8] [ 9] [ 10] 宋永忠 . 师范大学转型不能丢掉教师教育特色 [ J] . 中 国高等教育 , 2006, ( 5) . 徐德龙 . 自强不息 奋发 有为 争创一 流大学 [ J] . 中 国 冶金教育 , 2004, ( 2) . 江元汝 . 创建多科性与教学研究型大学之我见 [ J] . 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 2006, ( 3) . 宣 勇 , 鲍 健 强 . 现 代 大 学 的分 层 与 管 理模 式 的 选 择 [ J]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5, ( 2) . 吴晓蓓 .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模式探讨 [ J] . 南 京社会科学 , 2003, ( 8) . 李 化 树 . 论 大 学 办 学特 色 [ J] . 清 华 大 学教 育 研 究 , 2006, ( 2) . 谢维和 . 论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三重目标 [ J] . 中 国 高等教育 , 2003, ( 8) . 阎光才 . 美国教 师教 育机 构转型 的历 史经验 及其 启 示 [ J] . 教师教育研究 , 2003, ( 6) .

( 本文责任编辑



雯)

34



  本文关键词:师范大学转型过程中发展目标定位的解读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33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