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03:15

  本文关键词: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近年来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屡见不鲜。网络传播的匿名性让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约束。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恶意攻击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等不道德的网络行为时有发生。大学生作为民族的精英和国家的未来,其网络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全社会的道德发展。本文以合肥地区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旨在调查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现状,探析合肥高校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回顾了国内网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此外对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进行说明。第二部分首先简单描述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其次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道德的内容和意义。最后描述了网络道德和现实道德的区别和联系。笔者认为网络道德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的社会行为所需要参照的伦理准则,是调节网络社会人与人,人与互联网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特殊形式。现实社会道德是网络道德的基础和前提,而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延伸和发展。而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在道德主体身份认同;道德要素;道德的实现环境三个方面有所区别。此外网络道德自身还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的特点。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共发现四方面问题:网络不道德行为频发;网络责任意识淡薄;网络认知与网络行为不符,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不高。第四部分主要分析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互联网独有的传播特点造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淡薄。第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第三,大学生正处于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做出网络道德失范事件。第四,互联网的超前发展和网络道德体系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应从大学生自身需要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家庭、学校、社会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完善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水平 现状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5.5;G20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7
  • 一、问题缘起9-10
  • 二、研究现状综述10-15
  • (一) 国内研究综述10-13
  • (二)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3-15
  • 三、研究目的15
  • 四、研究方法15-17
  • (一) 个案分析15-16
  • (二) 比较研究16
  • (三) 问卷调查16
  • (四) 深度访谈16-17
  •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道德17-22
  • 一、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17
  • 二、互联网时代下网络道德的含义和特征17-22
  • (一) 网络道德的含义及特点17-18
  • (二) 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的关系18-21
  • (三) 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研究的必要性21-22
  • 第三章 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现状调查22-33
  • 一、网络不道德行为频发23-29
  • (一) 网络抄袭行为普遍23-26
  • (二) 大学生随意发布或转发信息26-27
  • (三) 大学生发表不文明回复,互相谩骂攻击等问题27-29
  • 二、网络道德认知水平不高29-30
  • 三、网络道德认知与网络行为不符30-31
  • 四、网络责任意识淡薄31-33
  • 第四章 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33-38
  • 一、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分析33-35
  • 二、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35-38
  • (一) 大学生自身需要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35-36
  • (二) 家庭、学校、社会需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36-37
  • (三) 完善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37-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录42-46
  • 致谢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士会;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陈越;徐志红;;对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彭勇;;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4 周文学;范景武;汪颖华;高丽丽;;信息时代青少年网络道德及其规范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李海容;;网络道德研究综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15期

6 陶红敏;;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1年23期

7 夏柯;;浅谈高校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1年17期

8 马丽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对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9 黄锡榜;;儒家“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黄海丰;;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文土;;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弱化问题的探析[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李莹;;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问题研究[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3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赵彦飞;;强化网络道德与核心价值观教育需处理好三个关系[A];德育论丛(第一辑)[C];2011年

5 王志;;浅谈青少年网络道德观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黄少华;;网络道德意识与同侪压力对不道德网络行为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罗婷;;网络道德意识的结构及其影响机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王玲;陈友庆;;网络道德研究现状与趋势[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静;曾菁惠;吴姝欣;张元灏;;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振义;;网络道德构建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蕴;争做网络道德人[N];解放日报;2000年

2 孙伟平;网络道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N];学习时报;2003年

3 陆士桢;构建网络道德 营造青少年健康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汪金友;三论“网络道德”[N];西安日报;2007年

5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 徐宝库 ;网络道德重在自律[N];光明日报;2008年

6 辛忠;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是时代的要求[N];光明日报;2011年

7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吴灯;让我们共同扛起责任的大旗[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春丽 本报通讯员 刘文生;大学生网络道德不差![N];光明日报;2010年

9 张云;大学生与网络道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10 金文蓉;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网络道德[N];深圳特区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斌;关于网络道德的若干思考[D];复旦大学;2008年

2 韩丹丹;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对策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肖彬;高中生网络道德素质培育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亚敏;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调查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5 林晓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佳;大学生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7 王培峰;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樊小梅;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章淑贞;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中华;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培养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合肥地区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65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665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