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新精神分析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16 07:23

  本文关键词:新精神分析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关于新精神分析理论或者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研究非常众多,但是将新精神分析理论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相结合的研究却很少,本文试图寻找高校辅导员工作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交叉点,将新精神分析理论有效地应用于辅导员工作之中。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新精神分析理论与辅导员工作的内在关联,论证了新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部分论述了社会兴趣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揭示了社会兴趣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分析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探讨了高校辅导员应从哪些方面更好的开展工作;第四部分论述了自我同一性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如何把握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新精神分析理论 高校辅导员 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选题目的意义8-9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9-12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2-14
  • 第一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辅导员工作的内在关联14-24
  • 第一节 新精神分析理论概述14-16
  • 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14
  •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研究背景14-15
  • 三、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特点15-16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工作概述16-19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概念16-17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责17-18
  •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点18-19
  • 第三节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在关联19-22
  •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20
  •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20-21
  • 三、新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可行性21-22
  • 四、新精神分析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必要性22
  • 本章小结22-24
  • 第二章 社会兴趣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24-34
  • 第一节 社会兴趣论概述24-26
  • 一、社会兴趣论的提出24
  • 二、社会兴趣论的内容24-26
  • 三、社会兴趣论的特点26
  • 第二节 社会兴趣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26-30
  • 一、积极挖掘生活意义27-28
  • 二、敢于面对自卑心理28
  • 三、不断提升合作能力28-30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30-33
  • 一、引导学生乐观生活30-31
  • 二、消除学生不良心理31-32
  • 三、塑造学生健全人格32-33
  • 本章小结33-34
  • 第三章 分析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34-44
  • 第一节 分析心理学理论概述34-37
  • 一、分析心理学理论的提出34
  • 二、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内容34-36
  • 三、分析心理学理论的特点36-37
  •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37-40
  • 一、努力实现个体化37-38
  • 二、充分地认知自我38-39
  • 三、完成心理的整合39-40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40-43
  • 一、积极探索存在意义40-41
  • 二、制定合理人生目标41-42
  • 三、注重个体心灵成长42-43
  •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自我同一性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44-54
  • 第一节 自我同一性理论概述44-47
  •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的提出44-45
  • 二、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内容45-46
  • 三、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特点46-47
  • 第二节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47-50
  • 一、建立“自我同一性”47-48
  • 二、克服“消极同一性”48-49
  • 三、应对“阶段危机性”49-50
  • 第三节 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50-53
  • 一、学会自我认识50
  • 二、善于管理自己50-52
  • 三、加强“三观”教育52-53
  • 本章小结53-54
  •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7
  • 致谢57-58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方超;;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理论有错吗?[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韩艳;王秀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曹能秀;试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4 莫秀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化的生成和发展[J];广西教育;2013年43期

5 余祖伟;精神分析理论与现代社会文化[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张平,孔祥;中国古代梦之精神分析释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吴忠才;;精神分析焦虑理论的发展简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何祯;;《杀夫》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阐释[J];沈阳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9 彭敏;方江南;;略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理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7期

10 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白云霞;;精神分析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对现代初期文化界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青;;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伦理和道德视角[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徐青;;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伦理和道德视角[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肖三蓉;;人格与道德心理:儒家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羽佳;;精神分析、自我反思与交往理性——哈贝马斯与精神分析的关系问题研究[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路易·阿尔都塞;赵文;;论马克思与弗洛伊德(1977)[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宏维;为什么要“通过身体思考”[N];南方日报;2006年

2 张弘;民主的价值与美貌的诱惑[N];北京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鲍爽;新精神分析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李静;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3 周红丽;论弗洛伊德的转移概念[D];四川大学;2007年

4 崔金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心理史学[D];山东大学;2008年

5 明敏;精神分析理论与圣经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谈晓琴;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陶杏华;弗朗索瓦兹.多尔多的象征性生成阉割理论[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新精神分析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3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103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0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