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12:20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友善,古往今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当然也是现在社会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友善做为一种价值观,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基础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元素。但是,在现在社会中,尽管友善是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基础,但是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尤其对于现在的大学来说,友善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被遗忘。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大学生友善教育,并将友善内化于心,自觉转化为友善行为也是大学生学习友善教育的当前任务。该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对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从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分析当前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原因,并探寻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友善教育,引导他们付诸于行动。调查问卷研究表明,新时期大学生对待友善教育时不足的,基本概括为以下问题:一,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不足,表现在他们对待身边的亲人,朝夕相处的同学以及朋友的态度上缺乏基本友善。二,高校友善教育内容,途径和方法的不足。三,环境对于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该文结合调查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外部环境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要补充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实效性中的不足,就要从这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第一,丰富大学生友善教育课程和内容;第二,扩宽友善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加强外部环境建设,营造一个友好、互助、和谐的良好环境;第四,再加强自我对友善教育认知,自觉将友善教育转化为友善行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友善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8-10
  • 一、研究背景8-9
  • 二、研究意义9-10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评述10-11
  • 第三节 文章创新点11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1
  • 第五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结构11-13
  • 第二章 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的必要性13-21
  • 第一节 新时期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需要13-16
  • 一、有利于提高新时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14-15
  • 二、有利于健全新时期大学生的人格15-16
  • 第二节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16-18
  • 一、有利于增进新时期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16-17
  • 二、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17-18
  • 三、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18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18-21
  •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19
  •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19-20
  •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20-21
  • 第三章 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现状21-34
  • 第一节 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中的主要问题21-27
  • 一、新时期大学生缺乏友善教育21-24
  • 二、高校友善教育的实效性差24-26
  • 三、外部环境对友善教育的影响比较严峻26-27
  • 第二节 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27-34
  • 一、社会不良影响28-30
  • 二、学校教育失衡30-31
  • 三、家庭教育不当31-32
  •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32-34
  • 第四章 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的有效途径34-42
  • 第一节 加强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友善教育及采取的措施34-39
  • 一、积极加强学校友善教育35-37
  • 二、构建社会友善风气37-38
  • 三、营造友善和睦家庭氛围38-39
  • 第二节 加强大学生自身友善教育39-42
  • 一、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对友善教育的认知40
  • 二、加强新时期大学生对友善教育的认同40
  • 三、大学生自觉践行友善教育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李新;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友善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16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5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