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拔尖计划”本科生的“学习参与”及其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

发布时间:2021-11-04 06:28
  "学习参与"是评估"拔尖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探究"拔尖学生"学习参与的现状表现及其发展效应对于更好地推进"拔尖计划2.0"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本科生调查,课题组获得了如下的发现:第一,"拔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最好,在"互动参与"上表现较弱,与此同时,"拔尖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呈现出四年逐渐下滑的态势,在"互动参与"上,东部高校的表现弱于西部高校;第二,"拔尖学生"的学习参与(包括"课业参与"和"学术参与"两个维度)对其专业与学术的能力、表达与社交的能力、文化与社会的理解、信息与研究的技能等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第三,基于精确匹配的检验,"学术参与"对于"拔尖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并且,"学术参与"对于"拔尖生中更优秀群体"的"专业与学术的能力"有着显著的"优势叠加效应"。基于此,四个启示性建议自然生成,即:要充分认识"学习参与"所内蕴的"主体深意",要深刻理解"良好习惯"所具有的"独特意义",要着力打造"互动参与"所嵌入的"活力环境",要深入思考"学术参与"所彰显的"叠加效应"。 

【文章来源】:教育发展研究. 2020,40(Z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拔尖计划”本科生的“学习参与”及其发展效应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


四个发展效应在不同的参与倾向值上的变化趋势(发展效应的异质性检验)

偏差度,重合度,处理组


在“倾向值匹配”检验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了“最近距离匹配”的方法来进一步验证前文结论的稳健性。“最近距离匹配”方法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把所有的“干扰变量”凝聚成单一的“倾向值变量”,而是把不同的“干扰变量”看作不同的坐标,把不同的样本看作不同的点,并通过对各个样本的点的距离之测算和匹配,来达到“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精确平衡之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最近距离匹配”还可以对某些关键的影响变量进行更具针对性的“精确匹配”,来提升影响效应估计的精度。[34]本研究采用马氏距离(即Mahalanobis距离)进行匹配,并特别地选择“最优匹配”方式进行“整体匹配”,同时针对性别、生源地、年级等关键变量进行“精确匹配”,以多角度、更稳健地验证“参加学术竞赛或科创项目的参与”所产生的“拔尖学生”发展效应。表7的结果表明,在分别进行整体匹配、性别精确匹配、生源地精确匹配和年级精确匹配之后,前文所述的“学术参与显著影响拔尖学生的能力发展”之结论仍然得到了验证(在对“文化与社会能力”的影响上存在着一种“边缘显著性”,即以显著性p<0.1为标准),从而增强了前文结论的稳健性和说服力。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学术参与”对“文化与社会的理解”的发展存在较小的影响(甚或没有影响),这一结论其实是比较符合经验常识的。这是因为,指向社会理解与文化包容的情怀素养,其实很难从竞赛性、探索性的学术或科研活动中得到培养,而会更多地从具有人文体验性、情感体验性的交往活动中得到熏陶与涵育。其实,有研究已经表明,对于大学生的文化包容、全球胸怀的“情怀素养”发展而言,那种与别国群体的深度对话和交往的体验性活动,要比纯粹的“文化性”课程学习或求知活动会产生更大与更显著的影响。[3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拔尖计划”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李硕豪,王改改.  高等教育研究. 2019(08)
[2]“拔尖计划”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参与与批判性思维的关系研究[J]. 梁慧云,吕林海.  教学研究. 2019(02)
[3]“拔尖计划”2.0背景下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 王娟,杨森,赵婧方.  中国大学教学. 2019(03)
[4]“拔尖计划”学生学业成就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吴永源,李硕豪.  复旦教育论坛. 2019(01)
[5]拔尖与创新:精英成长的张力[J]. 刘云杉.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06)
[6]全球视野下中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参与:当前表现与努力方向——基于中、美、英、日SERU调查数据(2017~2018)之解析[J]. 吕林海.  教学研究. 2018(06)
[7]“拔尖计划”毕业生去哪里了?——基于2013—2017届“拔尖计划”全部毕业生去向的统计分析[J]. 李硕豪.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8(10)
[8]以学为本,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中国大学生学情研究的学术涵义与政策价值[J]. 史静寰,王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04)
[9]一流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内在动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 施林淼.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6)
[10]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理论缘起、概念延展及测量方法争议[J]. 吕林海.  教育发展研究. 2016(21)



本文编号:3475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475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3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