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6-12-13 19:34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04年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

徐明春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出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开拓型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目前,从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看,在实践环节已进入一个新的层面,而大学生素质评价尤其是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显得比较薄弱,这一现实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瓶颈”。因此,设计并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起到导航作用,也使高校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经济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问题,在考察了现有大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人人都能得到奖励的激励模型,并运用基于J2EE技术的B/S(Browser/Server)结构实现了高校经济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主要研究工作包括: 1、本文提出了“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才”教育理念。现代教育中人才有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层次,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多方面需要,所以每个学生都是希望的种子,每个学生都都可以成为人才。 2、研究了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学生素质评价系统的可行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了人人都能从评价中得到奖励的激励模型。本文提出了以“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经济知识、能力素质”等九个二级评价指标为素质模块,分模块进行评价、奖励的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使学生都能从评价中得到奖赏,受到激励,,使学生的个性发展都能得到充分肯定和权威性的鼓励。 3、本文在研究了模糊综合评判法中模糊矩阵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利用有效的信息,提出采用普通矩阵的乘法计算模糊矩阵。 4、本文提出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改进操性评语撰写工作。采用具有描述性、评价性的语言来对学生的品德和能力等素质模块以及素质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价,避免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学年鉴定,体现了发展性评价的思想,一方面为科学地评价学生提供了依据,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文摘要 5、运用基于JZEE技术的B/S(B rowser/server)结构实现了高校经济专业学生综合 素质评价系统。对系统的设计目标、实现环境、系统组成以及数据库使用进行了设计。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分析 分类号:TP391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42
【目录】:

  • 目录3-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高校学生素质评价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10-12
  • 1.1.1 人才素质评价的发展与现状10
  • 1.1.2 我国目前高校学生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0-12
  • 1.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12-13
  • 1.2.1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12
  • 1.2.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12-13
  • 1.2.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13
  • 1.2.4 科学评价学生的需要13
  • 1.3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几个理念问题13-15
  • 1.3.1 素质教育评价应使每个学生都从评价中获得激励14
  • 1.3.2 素质教育评价应是主体性的评价14-15
  • 第二章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分析15-29
  • 2.1 素质评价的理论基础15-16
  • 2.1.1 素质评价原理15
  • 2.1.2 素质评价模式15-16
  • 2.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16-29
  • 2.2.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基础16-17
  • 2.2.2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信息的获取与测量方法17-18
  • 2.2.3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的统计方法18-21
  • 2.2.4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使用的评价方法21-29
  • 第三章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设计29-62
  • 3.1 设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29-31
  • 3.1.1 系统性原则29
  • 3.1.2 导向性原则29-30
  • 3.1.3 个性化原则30
  • 3.1.4 层次性原则30-31
  • 3.1.5 可操作性原则31
  • 3.1.6 模块化原则31
  • 3.2 设计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31-34
  • 3.2.1 客观评价和主管评价的关系32
  • 3.2.2 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的关系32
  • 3.2.3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32-33
  • 3.3.4 分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的关系33
  • 3.2.5 精确评价与模糊评价的关系33
  • 3.2.6 要素评价与行为评价的关系33-34
  • 3.3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34-62
  • 3.3.1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34-36
  • 3.3.2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要素设计36-38
  • 3.3.3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设计38-51
  • 3.3.4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设计51-62
  • 第四章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现62-66
  • 4.1 设计目标和原则62
  • 4.2 系统结构框架62-63
  • 4.3 系统功能模块63-64
  • 4.4 系统的实现64-66
  • 第五章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实验效果分析66-70
  • 5.1 研究方法66
  • 5.1.1 实验设计66
  • 5.1.2 实验程序66
  • 5.2 结果与分析66-70
  • 5.2.1 统计结果66-67
  • 5.2.2 分析与结论67-70
  • 结束语70-71
  • 注释71-72
  • 参考文献72-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74-75
  • 致谢7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波;;高校学生舆情的形成及特征[J];新闻窗;2011年03期

    2 杨凡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6期

    3 ;博览在线[J];广西教育;2011年17期

    4 王莉萍;;试论高校学生信用档案建设[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尚桂英;;浅谈综合素质评价下的教师评价[J];学周刊;2011年25期

    6 刘芝;郝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7期

    7 董袁;;高校学生干部素质能力培养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8 吴晓华;;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诱因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9 张丽娟;曾润喜;王国华;;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1年06期

    10 刘蕊;;浅析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青;许林亚;;高校学生体育赛事市场化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与思考[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2 范洁;;试析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观[A];福建省高校辅导员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坛优秀论文汇编[C];2008年

    3 王东莉;马建青;;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组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4 张杉杉;郑日昌;;高校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柯红岩;;学生党总支成立与建设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苏静;;从高校学生健商测试看存在的问题[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陈国敏;;远程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对策研究[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菲菲;梁英艳;蒋侃;;基于KM的高校学生学习行为分析[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梁艳智;;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陈丽萍;胡永峰;黄萍;苏光荣;;武汉某高校学生肺结核病调查分析(摘要)[A];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2004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鸿(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N];广西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茧;[N];湖南日报;2005年

    3 记者 方向阳;[N];金华日报;2005年

    4 陈芳 王骏勇;[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徐晓颖;[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6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郝羽;[N];湖北日报;2009年

    7 ;[N];人民日报;2009年

    8 ;[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记者 王晶;[N];湖北日报;2009年

    10 刘菲;[N];珠海特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2 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吕丽莉;高校学生组织的民主建设[D];辽宁大学;2012年

    4 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何宏耀;高等院校与学生纠纷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唐仁春;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综合素质多重视角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爱中华;心理类型理论在中国高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敏;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江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童静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春;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姜国平;论高校学生受教育权及其保障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宝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岩;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知行转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春霞;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韩立东;我国高等院校学生就业模式及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7 李小红;新世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春光;权力与权利之间[D];清华大学;2005年

    9 杨振菊;新时期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郁刚;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分析与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2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12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3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