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84

发布时间:2017-01-04 18:33

  本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论文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回溯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关键词】素质教育;发展历史;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作者简介】燕国材(1931-),男,湖南桃源人;一、素质教育的历史回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出现,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1.酝酿萌发阶段(约1985—1990)这是素质;2.初步实施阶段(约1990--1999)这是素;和2010年

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

论文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回溯素质教育的发展历史。把它划分为酝酿萌发、初步实施、全面实施和内涵发展等四个阶段。二是总结素质教育的主要成就是:揭示了教育真谛,取得了基本共识,形成了五条教育理论,创造了八大教育模式。三是思考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认为采取内涵发展与外观发展匹配、内部动力与全面协调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独立自主与借鉴外国并重等手段,可以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发展历史;教育理论;教育模式;成就

【作者简介】燕国材(1931-),男,湖南桃源人,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中国心理学史和教育心理学研究(上海200234)。

一、 素质教育的历史回溯

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出现,应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至今已有20多年,其间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兹略述如次:

1.酝酿萌发阶段(约1985—1990) 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标志是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其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嗣后,即有几位学者撰写了为数不多的几篇文章,阐述了民族素质的内涵、提高民族素质的意义,以及它与培养人才的关系。在《决定》的启示下,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于1987年4月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基础教育不能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此后的两年中,又有几位学者发表文章讨论素质教育问题,并提出了培养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技能素质与身体素质等,作为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所有这些,为素质教育的正式出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初步实施阶段(约1990--1999) 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其标志是1991年7月29日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实施(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制度的意见》。此文件强调指出,要“把高中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从只面向重点学校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向全体学生”。此后的数年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

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6)等文件,对提高民族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等重要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在此期间,柳斌发表了3篇“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的文章,燕国材撰写了有关素质教育问题的“九论”(9篇文章),徐仲安还出版了《中学生素质教育》一书等。所有这些,都为素质教育的初步实施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

3.全面推进阶段(约1999---2007)

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标志是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全面而系统地规范了素质教育的目的、重点、内容、原则、方法和途径,还阐述了推进素质教育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关系,并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以及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要求。它的出台,宣布了素质教育初步实施阶段的结束,使素质教育的发展转向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在此之前的1996年,湖南省泪罗市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经验的总结与发表,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发出了信号;在此之后,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讨论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出版了《素质教育论》、《素质教育论丛书》等一类的专著。所有这些,都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动作用。

4.内涵发展阶段(约2007至今)

我国的素质教育历经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之后.可以且应当转向第四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内涵发展阶段,其标志应当是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讲话。必须强调指出,鉴于素质教育的前三个发展阶段中,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曾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种种偏差,因此,在今后的内涵发展阶段中,必须自觉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思想,认真地处理好素质教育自身内部及其与外部各个方面的关系。

二、素质教育的主要成就

我国的素质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前者早已是众目共睹,不赘。现仅就后者的某些方面作些归纳。

1.揭示了教育真谛

教育是什么?这是古今中外争论未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自从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之后,这个问题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揭示,即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国民、民族、人类)的素质。进一步具体地说,教育的真谛可以概括为“一提四发”:

(1)“一提”

所谓“一提”,就是教育要提升人的地位。在天地宇宙系统中,人和人类是有地位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所说的“三才”(天、地、人)、“四大”(天、地、人、道)、“人贵”论就足以表明这一点。但数千年来,人既是大自然的奴隶,绝大多数人又是社会的奴隶,他们处于被压迫、被剥削之中,根本就体验不到人与己、人与人(社会)、人与物(自然)应有的正确关系。因此,必须通过教育,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即让人正确认识到并处理好这各方面的关系。而教育提升人的地位这一点,又具体地反映在教育的所谓“四发”功能上。

(2)“四发”

所谓“四发”,包括:一是发现人的价值。人是有价值的,不仅人类有,同时个人也是有的。所谓人的价值,就是人应有的地位、作用与尊严。教育必须帮助人们获得其应有的地位,享受其应有的尊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发掘人的潜能。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甚至是优秀的潜能,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发掘潜能,使其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乃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三是发展人的个性。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它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或反映,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生理、心理与社会性诸方面一系列稳定特点和品质的综合。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四是发挥人的力量。“人生莫不有力”(汉代王充语)。这“力”指力量(power)。任何人都是有力量的(可简称为人力),它又有身体的力量(体力)与心理的力量(心力)之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的力量得到应有的培养与充分的发挥。

总之,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亦即充分发挥其“一提四发”功能的积极作用。

2.取得了基本共识 在素质和素质教育等问题上,缩小了分歧,增加了共识,有如下几个基本点值得注意: 关于素质概念。长时期来,素质这一概念为心理学所独有。指人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上与机能上一系列特点的综合。现在一般都认为,所谓素质,乃是人们一系列先天具有的特点(生理的和心理的)与后天获得的品质的有机结合。素质可以划分为基本的3类8种,前者是身体(生理、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后者指政治素质、思想素

质、道德素质、业务(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此6种为社会素质所派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另外,还有1种创新素质,它是3类素质得到很好发展的集中体现,而不是与3类素质平列的另一类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顾名思义,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这里的“全面”有两方面涵义,一是3类8种素质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提高,一是所有受教育者的各种素质都要得到培养和提高。既然有3类8种素质,当然也就有3类8种素质教育。3类是: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8种是: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技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另外也有1种创新素质教育。所谓培养与提高素质,就是要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与创新素质。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1个目的与4项任务。 关于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是全面发展教育,20世纪后期起又大讲素质教育。这两者有何关系呢?一时间出现了一些混乱思想。归结起来,不外乎3种:花样说,认为全面发展教育还没有搞好,又来个什么素质教育,中国人就是喜欢玩花样。特殊说,认为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既与全面发展教育有一定的联系,又与它有一定的区别。崭新说,认为素质教育是不同于全面发展教育的一种完全崭新的教育体系。而现在一般的共识是,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因为都旨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素质,只不过是没有明确提出而已,对全面发展教育也应当如此说。素质教育却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即把教育所要培养的东西用“素质”一词来加以概括。全面发展什么?全面发展教育未能予以简练地回答,而素质教育却能简练地回答说:全面发展素质。这就不难看出,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用全面发展补充素质教育,用发展素质补充全面发展教育,甚至两者在目的、内容与方法上也是完全可以互补的。

3.形成了5条教育理论

(1)教育独立论

在我国,最早提出教育独立论的教育家是严复(1845--1921)。蔡元培(1868--1940)则是主张教育独立论的第二位著名教育家,他不只是具有教育独立论的思想,同时还有实施教育独立论的设计与实验。其基本主张可归结为:独立的教育行政;独立的教育经费;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并举,且以美育代宗教;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等。而发展到今天的教育独立论的基本思想是,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我们一定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千万不能用政治规律、经济规律或什么“综合规律”来予以取代;要理直气壮地反对教育产业化!

(2)教育人本论 教育人本论是以教育独立论为前提的。只有肯定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才可能以人为本,发展教育;否则,不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不能推进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那什么是教育人本论呢?在我看来,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为指导,以我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为源头,批判吸收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通过我国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其基本涵义是,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人是一切工作、事业的根本,也是一切工作与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教育来说也莫不如此。即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人既然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落脚处,因此,教育自始至终都应当是为人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可见,我们为了完成教育大业,必须以人为本;而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教育兴国!

(3)学生主体论 教育人本论落实到学生身上就是学生主体论。其基本涵义是,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必须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里的头一句话是学生主体论的依据,第二句话是前提,第三句话是目的,第四句话是手段。就是说,为了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为唯一主体,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以达到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的目的。这一理论是教育人本论的具体化。

(4)心理内化论

学生主体论落实到教育方法上就是心理内化论。这一理论认为,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体积极性和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必须倡导心理内化论。所谓内化,就是把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如人们常说的物质变精神、古代思想家刘智所说的“纳有形于无形”等即是。在教育中,主要有3种内化要抓:知识内化,,即把知识结构转化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智力内化,即把实际操作转化为头脑中的智力操作;道德内化,即把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人品德。只要将此3种内化落到实处,就一定能使素质教育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这一理论是学生主体论的具体化。

(5)IN结合论

心理内化论落实到心理层面上就是IN结合论。这一理论认为,要有效地进行心理内化,就应当既激发智力(Intelligence)的积极性,又必须发挥非-智力因素(Non intelligence)的积极性。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其基本涵义是,在其他条件大

 

 

下载地址: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84.Doc

  【】

最新搜索

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

基层学校教师“校本”培训新模式探析

边音字

54网络媒体人力资源ok

留守营中心校教学成果奖名单公示

华为交换机配置命令大全78

常用数学符号大全59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_图文

cells and temerature

何谓自动控制


  本文关键词:素质教育的回溯、成就与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34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d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